N头条>汉语词典>以太在词典中的解释
tài

以太

以太读音为 yǐ tài。意思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假想的介质。最早被用来解释物体之间的超距作用。17世纪后用来解释为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既具有一般固体的特点,如有较大的弹性系数;又无质量,完全透明,绝对静止,不受任何阻力地渗入一切物质之中。这些奇特的性质令人费解。直到20世纪初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证明以太并不存在后,才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拼音yǐ tài

注音ㄧˇ ㄊㄞˋ

英语Ether-

德语Äther (S)​

法语Éther (physique)​

词语解释

  • 希腊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
    1. 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网络解释

      • 以太 (科学理论)
        1.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其内涵随物理学发展而演变。“以太”一词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译。古希腊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2.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假定“以太”的不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