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石鼓文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íwén

石鼓文

石鼓文读音为 shí gǔ wén。意思是: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上刻的铭文,也指这种铭文所用的字体。石鼓是战国时秦国留存下来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个,上

拼音shí gǔ wén

注音ㄕㄧˊ ㄍㄨˇ ㄨㄣˊ

英语early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in stone, a precursor of the small seal 小篆[xiao3 zhuan4]

词语解释

  •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石鼓上刻的铭文,也指这种铭文所用的字体。石鼓是战国时秦国留存下来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个,上面刻有四言诗铭文,唐代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发现,现存北京

    网络解释

    • 石鼓文
      1.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