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通政司在词典中的解释
tōngzhèng

通政司

通政司读音为 tōng zhèng sī。意思是: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拼音tōng zhèng sī

注音ㄊㄨㄙ ㄓㄥˋ ㄙ

德语Amt,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Eig, Pol)​

词语解释

  • 1.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网络解释

    • 通政司
      1.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2.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政使司,设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政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