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兰亭的分词解释
lántíng

兰亭

兰亭读音为 lán tíng。意思是:1.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 2.指《兰亭帖》。 3.见“兰亭春”。

繁体蘭亭

拼音lán tíng

注音ㄌㄢˊ ㄊㄧㄥˊ

词语分解

兰亭lán tíng
词语解释
1.亭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羲之作《兰亭集序》。
2.指《兰亭帖》。
3.见“兰亭春”。
分词解释
公元:
国际通用的公历的纪元,是大多数国家纪年的标准,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我国从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同游:
亦作“同遊”。
1.互相交往。
2.一同游览。
3.指同游者;同伴。
东晋:
朝代,公元317-420,自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起到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止。建都建康(今南京)。
兰渚:
1.渚的美称。
2.渚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明一统志》谓,兰渚在绍兴府南二十五里,即晋王羲之曲水赋诗处。《兰亭集序》所谓“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犹然。
西南:
一般指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