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唐三彩的分词解释
tángsāncǎi

唐三彩

唐三彩读音为 táng sān cǎi。意思是:中国传统的多彩釉陶器工艺。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绿、白、黄等釉色,再放入窑中烧制而成。

拼音táng sān cǎi

注音ㄊㄤˊ ㄙㄢ ㄘㄞˇ

词语分解

唐三彩táng sān cǎi
词语解释
中国传统的多彩釉陶器工艺。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绿、白、黄等釉色,再放入窑中烧制而成。
分词解释
工艺:
①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工艺复杂ㄧ工艺精细。
②手工艺:工艺品。
烧制:
以火烧的方法制造(如陶器)∶在窑里烧。如:烧制陶器。
后涂:
日后的道路。亦比喻馀年。
陶器:
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黏土:
指土壤颗粒多为黏粒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强,土温较稳定,养分含量较丰富。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干时硬结,水分多时则泥泞,造成耕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