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土拨鼠的分词解释
shǔ

土拨鼠

土拨鼠读音为 tǔ bō shǔ。意思是:即旱獭。

繁体土撥鼠

拼音tǔ bō shǔ

注音ㄊㄨˇ ㄅㄛ ㄕㄨˇ

词语分解

土拨鼠tǔ bō shǔ
词语解释
即旱獭。
分词解释
旱獭:
哺乳动物,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前肢的爪发达,善于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习性。皮可制衣帽。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也叫土拨鼠。

● 鼠shǔ ㄕㄨˇ
◎ 哺乳动物的一科,门齿终生持续生长,常借啮物以磨短,繁殖迅速,种类甚多,有的能传播鼠疫等病原,并为害农林草原,盗食粮食,破坏贮藏物、建筑物等(俗称“耗子”):老鼠。鼠胆。鼠目寸光。投鼠忌器。鼠辈。
◎ 隐忧:鼠思。
● 拨(撥)bō ㄅㄛˉ
◎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
◎ 分给:拨发。拨款。拨付。
◎ 治理:拨乱反正。
◎ 掉转:拨转马头。
◎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拨儿。
● 土tǔ ㄊㄨˇ
◎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 疆域:国土。领土。
◎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 不合潮流:土气。
◎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