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太宰的分词解释
tàizǎi

太宰

太宰读音为 tài zǎi。意思是: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拼音tài zǎi

注音ㄊㄞˋ ㄗㄞˇ

词语分解

太宰tài zǎi
词语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分词解释
不置:
1.不安放。
2.不舍;不止。
3.犹不德。谓不自以为有德。
文献通考:
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著。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宁宗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体例仿杜佑《通典》,但分类更细,计有田赋、钱币、户口等二十四门。
北周:
北朝之一,公元557-581,鲜卑人宇文觉所建。参看〖南北朝〗。
百官:
1.古指公卿以下的众官。后泛指各级官吏。
2.指人体上的各种器官。
职官:
1.犹官职。
2.各级官员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