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汉语词典>孔子庙堂碑的分词解释
kǒngmiàotángbēi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读音为 kǒng zǐ miào táng bēi。意思是:唐代碑刻。正书。虞世南书。公元626年镌立。贞观中毁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书碑额。书法圆润朗秀,外刚内柔,得智永笔法为多,为虞书代表作。

繁体孔子廟堂碑

拼音kǒng zǐ miào táng bēi

注音ㄎㄨㄙˇ ㄗㄧˇ ㄇㄧㄠˋ ㄊㄤˊ ㄅㄟ

词语分解

孔子庙堂碑kǒng zǐ miào táng bēi
分词解释
唐代碑刻。正书。虞世南书。公元626年镌立。贞观中毁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书碑额。书法圆润朗秀,外刚内柔,得智永笔法为多,为虞书代表作。
分词解释
碑刻:
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拓印碑刻。
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公元:
国际通用的公历的纪元,是大多数国家纪年的标准,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我国从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正书:
1.书体名。也叫楷书﹑真书。相传正书始于东汉王次仲,完备于三国魏锺繇。
2.旧时指“经”﹑“史”一类的书。别于小说﹑戏曲一类的“闲书”。
笔法: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他的字,笔法圆润秀美ㄧ他以豪放的笔法,写出了大草原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