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今指作事时鼓起劲头,勇往直前。公元前684年,齐国侵犯鲁国,曹刿随鲁庄公一起至长勺迎击齐国军队。齐国军队首先擂鼓进攻,庄公想立即迎战,曹刿说不行。当齐军三次擂鼓后,曹刿说,可以发动进攻了。于是鲁庄公立即下令出击,一下子把齐师打了个落花流水。战争结束后,庄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曹刿回答说,打仗,全靠一股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人力竭时我才擂第一次鼓,所以取得了胜利。
【出典】: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例句】: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杂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才有间断,便非学矣。”
偏正 比喻士气正旺盛时一往直前把事办成。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末将愿率水师出战,~收复金厦。”△褒义。多用于鼓劲方面。→趁势打铁 乘胜直追 ↔再衰而竭
【典源】《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今译】 春秋时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敌,曹刿自请协助指挥。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击鼓出兵,曹刿说:“还不行。”齐军敲了三遍鼓后,曹刿说:“可以出兵了。”将齐军打得大败。战后,庄公问曹刿原因,曹刿说:“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打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遍就减退了,第三遍时勇气消失殆尽。这时出战,我军勇气正盛,敌人却已衰竭,因而战胜了他们。”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趁锐气正旺盛时,一举将事情完成; 也以“再鼓衰”、“三而竭”等指锐气衰退。
【典形】 鼓难作、鼓增气、屡鼓、三而竭、始鼓、一鼓气、一鼓之雄、再鼓衰、作气再三衰,吾衰鼓已再。
【示例】
〔鼓难作〕 宋·范成大《谈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闲心灰不然,壮气鼓难作。”
〔鼓增气〕 唐·杜甫《雨》:“不可无雷霆,间作鼓增气。”
〔屡鼓〕 宋·朱淑真 《送人赴试礼部》:“屡鼓莫嫌非作气,一飞当自卜冲天。”
〔三而竭〕 宋·范成大《亲邻招集强往便归》:“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始鼓〕 唐·韩愈 《雨中寄孟刑部》:“未来声已赫,始鼓敌前败。”
〔一鼓气〕 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万方思助顺,一鼓气无前。”
〔一鼓之雄〕 唐·元稹《加陈楚检校左仆射制》:“亦所以作万夫之气,增一鼓之雄也。”
〔再鼓衰〕 清·唐孙华《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君喜先鸣早,余惭再鼓衰。”
【词语一鼓作气】 成语:一鼓作气汉语词典: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