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浮)澼(漂)絖(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宋人)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
《南史.张绪传》:“刘悛(俊,音quān)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南朝宋武帝刘裕)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南朝
源见“和氏之璧”。指卞和。宋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心中小宇宙,尤哂献玉和。”
源见“失箸”。谓借他事掩饰其受惊失措真相。吕志伊《读史感赋》诗:“闻雷箸失刘玄德,避地榻穿管幼安。”
源见“六尺之孤”。谓受遗命辅佐幼主。《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偏正 受抚育未成年国君的嘱托。《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临大节而不挠。”△用于幼主。【词语六尺之托】
同“亡何日饮”。宋戴复古《癖习》诗:“逢人共作亡何饮,拨冗时观未见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旧县名,秦置,因在会稽山之阴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沿路风景幽美,看不过来。后因以“应接不暇”用为人事纷繁,忙得
这是孟子确定的大丈夫标准。意思是不因身处高位而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不因身处卑贱而放弃原则,改变操守;不因别人威逼而降志辱身。一个叫景春的人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他们一发怒,
同“跕鸢”。宋秦观《田居》诗:“寥寥场圃空,跕跕乌鸢下。”
《战国策.韩策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以?’(造父之弟子)曰:‘子纆牵长。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今臣虽不肖,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