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长安米空索

    源见“索米长安”。谓求利禄而不得。北周庾信《和张侍中述怀》:“汉阳钱遂尽,长安米空索。”

  • 王阳九折心

    源见“王尊叱驭”。指避险孝亲之心。明吴廷翰《有感示儿》诗:“贾谊平生泪,王阳 九折心。”

  • 桥山弓剑

    源见“乘龙出鼎湖”。借指已故帝王。清王夫之《得安成刘敉功书》诗:“故国衣冠涕泪残,桥山弓剑不重攀。”

  • 小邑烹鲜

    源见“烹小鲜”。谓从小地方锻炼治政才能。唐李颀《赠别穆元林》诗:“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 花源

    同“桃花源”。唐钱起《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唐 苏广文《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日不逢人。”【词语花源】   汉语大词典:花源

  • 马识路

    同“老马识途”。清黄景仁《杂感》诗之二:“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 仙圃偷桃

    源见“方朔偷桃”。指仙道生活。明高启《送吕志学秀才入道》诗:“客窗炊黍回新梦,仙圃偷桃记昔缘。”

  • 舞戚

    同“舞干”。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不知玉弩垂芒,凶水无九婴之疹;瑶阶舞戚,洞庭有三苗之墟。”

  • 许遂初

    源见“赋遂初”。谓允许去官隐居。清彭宁求《送大兄南还》诗:“故乡自足林泉趣,最荷君恩许遂初。”

  • 湖海陈侯

    源见“元龙高卧”。原指三国 魏陈登。泛指志向远大豪放不羁的人。宋苏轼《陈伯比和回字》诗:“下里冯生宁屑去,湖海陈侯犹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