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

比喻施用阴谋杀人。春秋时代,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侍卫齐景公的三个勇士,都能力搏猛虎。有一次,齐相晏婴从他们身旁走过,他们却毫无礼貌。晏婴很生气,对齐景公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蓄养的勇士,对上应当深明君臣大义,对下应当懂长幼之礼,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使敌人闻风丧胆。这样,上面作国君的赞赏他们的功劳,臣民百姓也佩服其勇,因而他们才位置尊荣,俸禄优厚。现在您所蓄养的这几个猛士,对上不懂君臣大义,对下不懂长幼之礼,对内不能制止暴乱,对外不能镇慑敌人,都是一些危害国家的人,干脆把他们除掉算了。齐景公担心他们勇猛难制,无法除掉。晏子为齐景公设计,请齐景公赐给他们三人两个桃子并要他们各自表功,计功食桃。公孙接叹息道,晏子真是个聪明人,他让我们计功食桃,不接受桃,显得不勇敢;接受了,又桃少人多。看来只好这么办了。便自陈功劳说,我为国君杀过野猪,又亲自和猛虎相搏斗,象我这祥的功劳,恐怕无人可比,可以吃桃子了吧!说完就拿起了一个桃子。田开疆随即说,我手执兵器两次打败敌人,象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吃一个桃子吧!随即也拿了一个桃子。古冶子说,我曾护送国君横渡大河,遇到一只凶猛的大鼋,那个家伙把国君的一匹马拖入水底。当时,我潜下水底,一气追了九里路,才杀了那只大鼋。象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食用一个桃子吧!你们为什么不把桃子交出来。说话之间,便抽出宝剑,要和公孙接、田开疆搏斗。公孙接、田开疆说道,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有你大,如果占据桃子不交,显得贪婪;为此还有脸活着,就显得不勇敢了。便交出桃子、拔剑自杀。古冶子见状道,两个伙伴自杀,只有我活着,这是不仁;侮辱别人,自己夸耀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而不去死,这是懦弱。当然他们二人同食一桃也可以,我独得一桃也应该。于是放下桃子,也引剑自杀了。

【出典】: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皆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可以禁暴,外不可以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同人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例句】:

乐府诗集》卷413,蜀·诸葛亮《梁甫呤》:“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唐·李白《惧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其他 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后用以指设计杀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都以勇力闻名。齐相晏子想除掉他们,就让景公送两只桃子要他们论功吃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而自杀。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贬义。多用于计谋方面。


【典源】《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 (ging) 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jian)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现,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 (返) 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 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 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 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今译】 春秒时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名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他们都能徒手搏虎,因而以勇力闻名。相国晏子认为三人恃功倨傲,不懂君臣大义,上下礼仪,对内不能防范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是危害国家的祸害,建议景公除掉他们。景公担心他们力大勇猛,难以成功,晏子就请景公赏赐三人二桃,让其论功而取桃,公孙接以自己力搏野猪、猛虎有功,取一桃; 田开疆以自己在敌军面前独自退敌有功,也取一桃; 古冶子以自己跟随国君渡河,亲手杀鼋,保护国君有功,也欲独吃一桃,他拔剑要求前二人交出桃子。公孙接、田开疆觉得不如他勇敢,功劳也没有他大,如持桃不让,则贪婪太甚; 如忝颜苟活,何以言勇? 于是放回桃子而自刎,古冶子见状,认为二人已死,自己独生为不仁; 用言语侮人,自炫为不义; 悔恨自己的言行而不死为怯懦,也放下桃子引剑自杀。这样晏子只用二桃便除去了三人。

【释义】 后指以计谋除掉他人。

【典形】 二士桃、二桃弃、二桃杀三士、齐二桃、齐君果、齐三士、三士、杀三士、园桃讥士骄、费二桃、泣二桃、齐相计。

【示例】

〔二士桃〕 唐·卢象《送凉历下古城西北》:“闲荫七贤地,醉餐二士桃。”〔二桃弃〕 明 · 陈子龙 《赠孙克咸》:“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二桃杀三士〕 三国·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齐二桃〕 明·王宗正《清江引》:“休夸齐二桃,请看周三饭,博南山人同我懒。”

〔齐君果〕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忘飡智士齐君果,不吐嫌兄仲子鹅。”

〔齐三士〕 清·钱谦益《戊辰七月应召赴阙》之二:“长吟颇惜齐三士,抚卷谁知鲁二生。”

〔三士〕 清·程先贞《还山春事》:“五君自醉竹间榻,三士谁怜桃下坟。”

〔杀三士〕 元·张可久《庆东原·次马致远》:“杀三士,因二桃,不如五柳庄前傲。”

〔园桃讥士骄〕 明·陈子龙《留别闇公圣期》“小山足贤隐,园桃讥士骄。”


【词语二桃杀三士】  成语:二桃杀三士汉语词典:二桃杀三士

猜你喜欢

  • 祢衡刺

    同“祢衡怀刺”。宋王令《上杭帅吕舍人》诗:“毛生祢衡刺,麻系吕毉鞋。”

  • 蹇剥

    《易.蹇》:“蹇,难也。”又《剥》:“剥,不利有攸(所)往。”后因以“蹇剥”谓时运不济。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遭时屯坎,浮生蹇剥。”元耶律楚材《和冯扬善韵》:“今日穷途虽蹇剥,他日行道自

  • 腹背毛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 长沮桀溺

    长沮(jù句)、桀溺:春秋时,楚国叶(今河南叶县)地两名避世隐者。 此典指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后以此典比喻避世隐居的高士,或逃避世事之人。 当时,孔子离开楚国叶地,返回蔡国

  • 飞将数奇

    同“李广数奇”。清王士禛《西江月.咏史》词:“次公已作岸头侯,飞将数奇不偶。”主谓 飞将,矫健敏捷的将领。数奇,指命数不好。飞将军命运不好。语本《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将李广被称为“汉之飞将军”。在

  • 让畔

    《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

  • 羯鼓解秽

    唐.南卓《羯鼓录》:“……上洞晓音律……上性俊迈,酷不好琴,会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曰:‘待诏出去。’谓内宫曰:‘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唐玄宗李隆基性喜音乐,精通音律,但不喜听弹琴。一次

  • 禹鼎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

  • 顺理成章

    《朱子语类》卷十九:“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原指写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后多用以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不悖常例。《九命奇冤》九回:“姑妈!我父亲当日虽然说发的是横财,却是顺理成章自然到手的,并不是

  • 续命丝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五月五日续命丝,俗说益人命。”(据《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古代风俗习惯,每年五月五日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可以避鬼邪,去病,延年益寿。后遂用为咏端午节之典。唐.李隆基《端午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