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仙人承露盘

仙人承露盘

指汉武帝建铸铜仙人承露盘,承接天上甘露,和玉屑饮服,以求得仙道长生。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后,又建造了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类。后以此典形容求药得道等仙家事;或咏皇宫景物;或咏秋色等。此典又作“仙掌”、“承露金茎”、“金掌露”、“汉帝金掌”、“承露盘”、“汉宫盘”、“仙人掌”、“金盘”、“盘露”、“铜盘”、“仙盘”、“露掌”、“仙茎露”、“露盘”、“武帝金盘”、“武帝盘”。

【出典】:

史记》卷28《封禅书》1388页:“其后则又作柏梁(台名。相传台高20丈,以香柏为梁,在今陕西西安城中)、铜柱、承露仙人掌(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立铜柱,高20丈,大7围,上有仙人掌举盘承接甘露。以为饮用这种玉露可延年)之属矣。”

【例句】:

晋·潘岳《西征赋》:“擢仙掌以承露,干云汉而上至。” 唐·杜甫《秋兴》之五:“蓬莱高阁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唐·杜甫《赠李十五丈别》:“清高金掌露,正直朱丝弦。” 唐·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唐·杜牧《奉和仆射相公春泽》:“昭阳殿下风回急,承露盘中月彩圆。” 唐·李商隐《当句有对》:“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一:“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 五代前蜀·韦庄《又玄集序》:“所以金盘饮露,唯采沆瀣之精。” 宋·丁渭《代意》:“微警单栖盘露重,密含幽思畹兰平。” 宋·杨亿《赤日》;“铜盘琼蕊三危露,素绠寒浆五色瓜。” 宋·钱惟演《馆中新蝉》:“委蜕亭皋随木叶,飞绥云表拂仙盘。” 宋·李宗谔《汉武》:“建章宫阙郁苕尧,露掌修茎倚泬廖。” 宋·唐珏《台城路·蝉》:“蜕痕初染仙茎露,新声又移凉影。” 元·萨都拉《三益堂芙蓉》:“湘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明·高启《感秋》:“宣王石鼓青苔涩,武帝金盘白露多。” 清·黄鷟来《咏黄牡丹》:“叶浮汉武盘中露,蕊抱轩皇鼎内丹。”


【典源】《史记·封禅书》:“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徐广注:“元鼎二年时。”《汉书·郊祀志上》 亦载。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三辅黄图》卷三:“《庙记》 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三国·曹植《承露盘》序:“皇帝乃诏有司铸铜建承露盘,在芳林园中。茎长十二丈,大十围,上盘径四尺九寸,下盘径五尺。铜龙绕其根,龙身长一丈,背负两子。自立于芳林园,甘露乃降。”

【今译】 汉武帝欲求仙长生,于元鼎二年在建章宫神明台建造铜仙人承露盘,高二十丈,为铜铸仙人伸掌捧铜盘玉杯,来承接天上的甘露,将甘露掺和玉屑饮服,以求得仙道长生。三国时魏明帝又仿效汉武帝,在芳林园中建造承露盘,长十二丈,柱上铸有铜龙。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求药得道等仙家事; 或咏皇宫景物; 或咏秋色等。

【典形】 承露金茎、承露盘、汉帝金茎、汉宫盘、汉武盘、金茎、金露盘、金盘、金掌露、露盘、露掌、盘露、铜盘、魏宫铜盘、武帝金盘、仙茎露、仙盘,仙人掌、仙掌、盘概碧霄、芙蓉仙掌、琼屑晨杯、露下金茎、宫门承露仙、金盘承露、金茎露、汉武铜盘、汉宫仙掌、露溥金掌、露盘高掌、承露掌、金人倾宝露。

【示例】

〔承露金茎〕 唐·杜甫《秋兴》之五:“蓬莱高阁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承露盘〕 唐·杜牧《奉和仆射相公春泽》:“昭阳殿下风回急,承露盘中月彩圆。”

〔汉帝金茎〕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汉宫盘〕 唐·李商隐 《当句有对》:“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汉武盘〕 清·黄鷟来《咏黄牡丹》:“叶浮汉武盘中露,蕊抱轩皇鼎内丹。”〔金茎〕 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颂》:“虽汉家金茎,伏波铜柱,拟兹陋矣!”

〔金盘〕 唐·韦庄《又玄集序》:“所以金盘饮露,唯采沆瀣之精。”

〔金掌露〕 唐·杜甫《赠李十五丈别》:“清高金掌露,正直朱丝弦。”

〔露盘〕 元·萨都拉《三益堂芙蓉》:“湘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露掌〕 宋·李宗谔《汉武》:“建章宫阙郁苕尧,露掌修茎倚泬廖。”

〔盘露〕 宋·丁谓《代意》:“微警单栖盘露重,密含幽思畹兰平。”

〔铜盘〕 宋·杨亿《赤日》:“铜盘琼蕊三危露,素绠寒浆五色瓜。”

〔魏宫铜盘〕 唐·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武帝金盘〕 明·高启 《感秋》:“宣王石鼓青苔涩,武帝金盘白露多。”

〔仙茎露〕 宋·唐珏《台城路·蝉》:“蜕痕初染仙茎露,新声又移凉影。”

〔仙盘〕 宋·钱惟演《馆中新蝉》:“委蜕亭皋随木叶,飞緌云表拂仙盘。”

〔仙人掌〕 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一:“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

〔仙掌〕 晋·潘岳《西征赋》:“擢仙掌以承露,干云汉而上至。”


猜你喜欢

  • 口壅若川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谐之言无方。”主谓 壅,

  • 周凤鸣岐

    源见“岐山鸣凤”。指瑞兆。唐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诗:“秦鸡常下雍,周凤昔鸣岐。”

  • 朗陵翁

    代称内兄。唐李益《赠内兄卢纶》诗:“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序》: “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内兄。” 晋代何敬祖(何劭)任朗陵郡公,是傅咸的从内兄。

  • 鵷步

    同“鸳行”。明李东阳《郊祀前一日斋居候驾》诗:“尺地龙颜瞻九陛,两班鵷步引千官。”【词语鵷步】   汉语大词典:鵷步

  • 萤牖

    源见“囊萤照读”。称简陋的读书处。唐顾云《上池州卫郎中启》:“数间萤牖,犹存于去兽江边;一叶渔舟,尚系于还珠岸下。”

  • 山公启事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山涛传》(卷四三):“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

  • 金石辞

    源见“掷地金声”。指美妙的文辞。清方文《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沈眉生》诗:“夙兴憩兰若,惠我金石辞。”

  • 二乔

    《三国志.周瑜传》:“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即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二乔”即指三国 吴 乔公二女大乔、小乔。亦用以泛指两姐妹。唐杜牧《

  • 蜗角虚名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蜗牛之角,极言其小。后以“蜗角虚名”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都为那蜗角虚名,

  • 和雾隐

    源见“南山雾豹”。喻隐居避世。明李东阳《再答方石》诗:“身计只应和雾隐,诗情敢作上天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