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佽飞斩蛟

佽飞斩蛟

吕氏春秋.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返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淮南子.道应训》作“佽非”。《汉书.宣帝纪》注作“兹飞”、“佽飞”。《后汉书》等传注并作“佽飞”。后以“佽飞斩蛟”称颂勇士为民除害。唐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典源】《吕氏春秋·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 ‘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 (qu)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淮南子·道应训》:“荆有佽(ci) 非得宝剑于干队。还反渡江,至于中流,阳侯之波,两蛟夹绕其船,佽非谓(yi) 船者曰:‘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对曰:‘未尝见也。’于是佽非瞑目,勃然攘臂拔剑曰:‘武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余有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船中人尽活,风波毕除。”《汉书·宣帝纪》注作“兹非”、“佽飞”; 《后汉书》 马融,蔡邕等传注并作“佽飞”。后以“佽飞”为常见。

【今译】 佽飞是春秋时楚国的勇士。有一次他得到一柄宝剑,回来渡江至中流时,江中兴起大风浪,有两条蛟龙将船围住,佽飞对船夫说:“你见过有两蛟绕船而人能和蛟两活的吗?”船夫说:“没见过。”佽飞即捋袖拔出宝剑说:“武士可以用仁义来说服,想用强力劫夺办不到。这蛟龙不过是江中的腐肉朽骨,即使丢了剑又有什么了不起。”于是跳入江中刺杀蛟龙,斩断它们的头。即时风平浪静,一船人都保全了性命。

【释义】 后以此典指无畏的勇士; 或形容勇敢无畏的气概。

【典形】 佽飞、佽飞剑、佽飞斩蛟、斩蛟剑、壮士斩蛟、佽飞斗蛟、宝剑落蛟濑。

【示例】

〔佽飞〕 宋·王安石《彭蠡》:“老矣安得学佽飞,买田欲弃江湖去。”

〔佽飞剑〕 南朝梁·何逊《和刘咨议守风》:“本惭佽飞剑,宁慕澹台璧。”

〔佽飞斩蛟〕 宋·黄坚庭《次韵杨明叔见饯》:“平津善牧豕,佽飞能斩蛟。”

〔斩蛟剑〕 唐·杜甫《覆舟》之二:“徒闻斩蛟剑,无复爨犀船。”

〔壮士斩蛟〕 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猜你喜欢

  • 刘伶鸡肋

    《晋书.刘伶传》:“〔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后以“刘伶鸡肋”形容身体羸弱,不堪一击。宋黄庭坚《谢答闻善二兄九绝句》之五:“阮籍醉睡不论昏,

  • 亡荆

    源见“荆钗布裙”。自称去世的妻子。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一俟得有乡音,偿我可也。”【词语亡荆】   汉语大词典:亡荆

  • 九事八为律

    《汉书.主父偃传》:“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汉代主父偃因学的是长短从横术,所言九事,有八

  • 疑蛇

    源见“杯弓蛇影”。借指引起疑虑之事。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盗乌悬察,疑蛇立辨。”【词语疑蛇】   汉语大词典:疑蛇

  • 舜宾

    《尚书.虞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旧题汉.孔安国传:“四门,四方之门。舜流四凶族,四方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无凶人也。”帝舜时,四方诸侯来朝见,舜以宾客之礼迎接。后遂用为帝王招纳

  • 绛帷

    同“绛帐”。《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引清 吴蕙诗:“有志红窗学咏诗,绛帷深幸侍良师。”陈家庆《送天梅先生南旋》诗:“安得绛帷称弟子,追随远道执吟鞭。”【词语绛帷】   汉语大词典:绛帷

  • 座无虚席

    原为“座无空席”。没有空着的座位。形容客人很多。典出晋王浑之事迹。王浑(223-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魏司空王昶之子。西晋代魏后为徐州刺史,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

  • 传雁

    源见“雁足书”。指传书。清吴兆骞《夜行》诗:“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 半面之雅

    同“半面之交”。雅,交情。宋刘过《与许从道书》:“由今观之,冬老致身云霄之上,某亦岂无半面之雅,而辱在泥涂,邈之如路人。”见“半面之旧”。宋·刘过《与许从道书》:“由今观之,冬老致身云霄之上,某亦岂无

  • 穷途阮籍

    源见“哭穷途”。借指处于困境的人。唐杜甫《即事》诗:“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