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偃禾起

偃禾起

太平御览》卷八四引《琴操》:“周金縢者,周公作‘金縢书’也。武王薨,太子诵袭(继承)武王之业,年七岁,不能统理海内,周公为摄政。是时周公囚诛管(叔)、蔡(叔)之后,有谤公于王者,言公专国之权,诈策谋,将危及社稷,不可置之。成王闻之,勃然大怒,欲囚周公。周公乃奔于鲁而死。成王闻公死,且怒之,而伤之,以公礼葬之。天乃大暴风疾雨,禾稼皆偃(伏),木折伤。成王惧,发金縢之书,见周公所为武王悼、命以身赎之书,成王执书而泣曰:‘谁言周公欲危社稷者?’取所谗公者而诛之,戮于国。天乃反风霁雨,禾稼复起。成王作思慕之歌。”

又《艺文类聚》卷一引《尚书》:“周公居东二年,天大风,禾尽偃,大木斯(离、析)拔。王(周成王)启金縢(音téng)之书,迎周公(周公名旦,武王弟,成王叔)。天乃返风,禾尽起。”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为了安定天下,周公姬旦代理朝政。管叔蔡叔等散布流言,攻击周公危害国家。后管、蔡又勾结武庚一起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在诛灭武庚、流放了管、蔡后,避居东都。当时适遭天灾,周成王开启金縢书(武王病中,周公向三王祈祷,请求代武王病。史官记录祝辞,放在金縢柜中。这就是后世所称的“金縢书”),才知道周公公正勤劳,于是执书悔过,迎接周公回来。这时,原先被暴风刮倒的庄稼,又全都直立起来。

“偃禾起”的故事虽带有天人感应的唯心论色彩,但周公的公正诚实,成王的自责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旧时迷信,故常以“偃禾起”用为天人感应,天助有道的典故。

《会稽典录》载:天大旱,夏香谏县令葛君说:“昔殷汤遭旱,以六事自责,而雨泽应澍(澍,雨润物);成王悔过,偃禾复起。”


猜你喜欢

  • 濯尘缨

    同“濯缨”。宋赵彦端《瑞鹧鸪》词:“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尘缨。”宋曹冠《水调歌头.游燕赏潭洞》词:“濯尘缨,挥羽扇,快熏风。因思往古游者,清兴与今同。”

  • 文过饰非

    文:掩盖。过:过失。饰:掩饰。非:错误。指用虚假好听的言词来掩饰过失和错误。 陈庆镛(?-1858年),字颂南,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练习办事),累升至御史,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心思。忖( ㄘㄨㄣˋ cùn ):揣度。度( ㄉㄨㄛˊ duó ):推测。 别人有心思,我能揣测知道。 表示善揣人意。语出《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唐.张说《孔子堂杜预赞

  • 吟龙

    源见“卧龙”。喻有治世之才的人物。唐罗隐《送淮南李司空朝觐》诗:“宣父道高休叹凤,武侯才大本吟龙。”

  • 咸若

    《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因以“咸若”颂帝王的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唐李邕《春赋》:“律何谷而不暄,光何容而不灼。植也知

  • 木雁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

  • 灞陵

    源见“灞桥”。常借以抒写离别之情。唐李白《忆秦娥》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宋仲殊《蓦山溪》词:“灞陵伤感,那更入阳关,扳折处,我无心,行人自多恨。”【词语灞陵】   汉语大词典:灞陵

  • 入海求仙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僊(同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

  • 逍遥自在

    同“逍遥自得”。唐赵彦昭《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逍遥自在蒙庄子,汉主徒言河上公。”见“逍遥自得”。郑振铎《陈士章传》:“一年年的田租的收入,总是足够他过着~的生活的。”【词语逍遥自在】  成语

  • 延誉

    《国语.晋语七》:“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后以“延誉”谓播扬声誉。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词语延誉】   汉语大词典:延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