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琴弦挑

    同“琴挑文君”。清汪懋麟《送树百给事使闽》诗:“倾城悦名士,何用琴弦挑?”

  • 单刀趣入

    见“单刀直入”。宋·道原《景德传灯录·灵祐禅师》:“~,则凡圣尽露真常。”※趣,同“趋”。【词语单刀趣入】  成语:单刀趣入汉语大词典:单刀趣入

  • 三面开

    同“三面网开”。清赵翼《戏咏蜘蛛》:“奚啻三面开,安冀一目得。”

  • 北郭先生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后汉书.廖扶传》载:廖扶感于父以法丧身,惮为吏,遂绝志世外,终身不仕,时人号为“北郭先生”。后遂以“北郭先生”称隐居不仕的人。清周亮工《重过前岳太守李灿

  • 疑蛇

    源见“杯弓蛇影”。借指引起疑虑之事。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盗乌悬察,疑蛇立辨。”【词语疑蛇】   汉语大词典:疑蛇

  • 越相烟波

    源见“范蠡扁舟”。指太湖。因范蠡泛太湖烟波隐去,故称。宋范仲淹《苏州十景.灵岩寺》诗:“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

  • 召南棠

    同“召公棠”。《甘棠》三章,在《诗.召南》中,故称“召南棠”。唐柳宗元《弘农公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五十韵以毕微志》:“敬逾齐国社,恩比召南棠。”

  • 碣石宫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后借以指集贤之所。唐李商隐《五言四十韵诗》之二:“感激淮山馆,优游碣石宫。”明 茅平仲《金台怀古》词:

  • 偃月堂

    唐.郑棨《开天传信录》:“平康坊南街废蛮院,即李林甫旧第也。林甫于正寝之后,别创一堂,制度弯曲,有却月之形,名曰‘偃月堂。’土木华丽,剞劂精巧,当时莫俦也。林甫每欲破灭人家,即入月堂,精思竭虑,喜悦而

  • 拂笼纱

    源见“碧纱笼”。拂拭保护题壁的纱幔。以示感慨世态炎凉。宋刘克庄《贺新郎.郡宴》词:“试拂笼纱看壁记,几个标名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