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香卖履

分香卖履

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指众妾)无所为,可学做组履卖也。”

文选》卷六〇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引作:“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做履组卖也。”

曹操临终,分香给诸夫人,嘱咐众妾学做组履而卖,表现出关怀恋念之情。

后因以“分香卖履”用指人临终前恋念所爱的妻妾。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态。”

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之四:“纵洒苍梧泪,莫买西陵履。”


其他 把熏香分夫人,嘱咐众妾做鞋子卖。旧指达官贵人临死时对妻妾的留恋。人临死时对所爱的人依恋不舍。语本三国魏武帝《曹操集·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众妾)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宋·苏轼《孔北海赞序》:“操以病亡,子孙满前而咿嘤涕泣,留连妾妇,~。”△多用于恋情方面。也作“卖履分香”。


【典源】 三国·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bei)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今译】 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她们住在铜雀台,好好安置她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霸业已空,风流云散,凭吊怀古。

【典形】 分香、分香卖履、繐帐空、卖履分香、铜雀分香,望陵、西陵履、西陵望、向陵看、西陵树、繐帷空、魏公铜台、西陵之松、铜雀荒凉、铜雀春情、望西陵、铜雀歌舞、遗令置歌舞、铜台罢望、西陵魂断、西陵舞。

【示例】

〔分香〕 宋·韩元吉《水龙吟·题三峰阁》:“问分香旧事,刘郎去后,知谁伴风前醉。”

〔分香卖履〕 清· 查慎行 《曹操疑冢》:“分香卖履独伤神,歌吹声中繐帐陈。”

〔繐帐空〕 宋·苏轼《鳆鱼行》:“西陵衰老繐帐空,肯向北河亲馈食。”

〔卖履分香〕 清·郑燮《铜雀台》:“若教卖履分香后,尽放民间作佳偶。”

〔铜雀分香〕 唐·杜牧《杜秋娘诗》:“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望陵〕 南朝梁·何逊《铜雀妓》:“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

〔西陵履〕 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纵洒苍梧泪,莫卖西陵履。”

〔西陵望〕 唐·白居易《和思归乐》:“一旦西陵望,欲歌先涕零。”

〔向陵看〕 唐·郑愔《铜雀台》:“舞余依帐泣,歌罢向陵看。”


【词语分香卖履】  成语:分香卖履汉语词典:分香卖履

猜你喜欢

  • 御风客

    同“御风列”。唐储嗣宗《送道士》诗:“泠然御风客,与道自浮沉。”

  • 蠧啄剖柱梁

    《淮南子.人间训》:“蠹啄剖柱梁,蚊虻走牛羊。”意思是蠹虫虽小能使梁柱倒坏,蚊虻虽小能使牛羊逃跑。比喻因小可以致大,宜防患于未然。

  • 西狩涕孔丘

    源见“绝麟”。哀叹世道衰微。晋刘琨《重赠卢谌》诗:“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 金昆

    同“金友玉昆”。唐 冯翊子《桂苑丛谈.客饮甘露亭》:“往者贤金昆不竖篱棘见未萌,吾子岂有向来之患乎?”【词语金昆】   汉语大词典:金昆

  • 小时了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文举至门,……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

  • 厕枣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纰漏》:“王敦(字处仲,拜驸马都尉,后进征南大将军,拜侍中,欲专制朝廷,又觊觎帝位,发兵内向,攻入石头城。明帝起兵讨灭之。)初尚主(敦娶晋武帝女午阳公主修袆为妻),如厕,

  • 种璧

    同“种玉”。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恨生平种璧在蓝田后,那里去怀珠向汉浦求?”

  • 河东性

    源见“河东狮子吼”。指妇女悍妒的性格。清陈鼎《邵飞飞传》:“淡淡春衫袅袅腰,菱花自对亦魂消。如何刚狠河东性,相见虽怜总不饶。”【词语河东性】   汉语大词典:河东性

  • 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齐桓公之两位大臣管仲、鲍叔牙交情深厚。后以此典比喻最亲密、最知心之好友。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后人因其谥敬,称“管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少时与鲍叔牙友善。齐桓公即位,任

  • 廉蔺在公

    源见“负荆请罪”。谓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精诚协作。《宋书.张永传》:“当远慕廉 蔺在公之德,近效平 勃忘私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