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水至清则无鱼

    同“清水无大鱼”。《晋书.郭璞传》:“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主谓水过于清澈,鱼就难以生存。比喻人过于明察,就找不到同伴。亦比喻事物不可能绝对纯洁。说明对人对事都不可以要求过高。

  • 击筑悲歌

    筑:古代弦乐器,象琴,用竹尺敲打发声。此典指荆轲(kě科)和着筑弦乐器之敲打声而慷慨悲歌。后以此典形容侠义之士的慷慨豪放行为。荆轲(?——前227年),卫国(今河南省境)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今

  • 吴剑挂

    源见“季札挂剑”。称誉重守信义之美德。傅尃《次韵答今希》之三:“宿诺尚虚吴剑挂,斜阳空付鲁戈挥。”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俛(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晋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同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赋诗,王为之作序,生动

  • 向累儿

    源见“向平之愿”。指因婚嫁给父母增添拖累的儿女。明袁宏道《生女》诗:“从此添婚嫁,因名向累儿。”

  • 吹竽混真

    源见“滥竽充数”。比喻以次充好。常用为谦词。唐韩愈《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坐惭空自老,江海未还身。”

  • 邢妍尹善

    源见“尹邢避面”。谓以宽容化解嫉妒。清宋存标《二郎神.隐括古事》套曲:“钩弋无缘难解怒,又谁胜邢妍尹善?”

  • 万壑千岩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宋 柳永《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宋 辛弃疾《江神子.送元济之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

    太上:最上,最高。 最高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这就叫做“三不朽”。 表示古人极端重视立德、立功和立言。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 求传米

    源见“千斛米”。谓馈人财物求写传记。清赵翼《遣兴》诗之二:“死去知无求传米,生来不乞买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