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答客难》:‘语曰:以莞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用蠡(lí贝壳做的瓢)来舀海水是比喻自不量力,见识太差。后遂用为观察和了解很狭窄、
同“五行俱下”。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读书则五行皆下,为文则七步成章。”
比喻人能兼容善恶,广为包函。《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薮:湖泽。瑾、瑜:都是美玉之名。瑕:玉上的斑点、疵病。江湖大而广,可容纳一些
《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闻知晋国大夫范宣子贪财
唐代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意思是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泛指平等相待,不加歧视。元代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为甚么小的儿多贫困,大的儿有金钱,爹爹妳妳阿!你可怎
源见“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高超。亦比喻料事或谋划极其准确。唐刘禹锡《寄和东川杨尚书慕巢》诗:“杨叶百穿荣会府,芝泥五色耀天庭。”
同“伯有被甲”。清黄宗羲《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五》:“若魄虽降,而游魂不散,则为变矣。变则滞而不化,出为妖怪,如伯有为厉是也。”
《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后因以“宾实”谓名声与事功相称。南朝 梁钟嵘《诗品.总论》:“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隋书.李德林传》:“至若臣者,本惭宾实,非勋非德,
同“诗入鸡林”。清赵翼《王梦楼挽诗》:“生有笙歌矜马帐,死犹诗句在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