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并列 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当头棒喝。也作“发蒙振滞”、“发矇振聩”、“昭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聋发聩”。


【词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汉语词典:发聋振聩

猜你喜欢

  • 梁公陟太行

    源见“白云亲舍”。指唐狄仁杰登太行山望白云思念远方亲人。狄仁杰后封为梁国公。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三:“迹公九嶷张宴一会,觉驱车九折坂,置酒三垂冈,叔子游岘首,梁公陟太行,前史风徽,犹可颉颃也。”

  • 韫匵藏珠

    同“韫椟而藏”。元施惠《幽闺记.英雄应辟》:“酒家眠,权消息,韫匵藏珠隐尘迹,万里前程在咫尺。”【词语韫匵藏珠】  成语:韫匵藏珠

  • 蒲东倦客

    唐代元稹《莺莺传》:“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蒲东倦客”指《莺莺传》的张生。后因泛指迷恋声色的书生。元.刘廷信〔中吕.粉蝶儿〕《美色》:“肠断也苏州刺史,心坚也

  • 香象绝流

    同“香象渡河”。明袁宗道《杂说》:“至如般若缘深,灵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绝流。”见“香象渡河”。明·袁宗道《杂说类》:“至如般若缘深,灵根夙植,伽陵破卵,~。”【词语香象绝流】  成语:香象绝流汉语

  • 老莱裾

    同“老莱衣”。明沈鲸《双珠记.西市认母》:“事亲虽不同,江革准舞老莱裾。”【词语老莱裾】   汉语大词典:老莱裾

  • 子囊城郢

    《左传.襄公一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春秋时,楚国令

  • 玉京

    道教用来称天帝居处,诗文中常用来咏仙境,也用来代指帝都。《魏书》阐释道家时说,道的存在,比天、地生成还要早;它上处无为天阙,下在紫微星座,变化而无常。【出典】:《魏书》卷114《释老志》3048页:“

  • 适齐忘味

    源见“闻韶忘味”。指孔子到齐国去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后用以形容乐曲的高妙尽美。北周庾信《贺新乐表》:“聘鲁请观,理当见其盛德;适齐忘味,定是知其尽美。”

  • 儿童迎细侯

    源见“竹马交迎”。称颂地方良吏施行德政,深受欢迎。宋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初闻父老推谢令,旋见儿童迎细侯。”细侯,郭伋字。

  • 唾染石花

    参见:石华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