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园吏梦

    源见“庄周梦蝶”。形容恍惚莫辨。唐戴叔伦《赠韦评事儹》诗:“是非园吏梦,忧喜塞翁心。”

  • 肉屏风

    同“肉阵”。明杨慎《临江仙.题春夜宴桃李园图》词:“璚枝璧月锦帘栊,香寒心字篆,花暖肉屏风。”【典源】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肉阵》:“杨国忠于冬月,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

  • 谤箧

    源见“箧中书”。存放谤书的箱箧。清 孙兆祥《即事》诗:“谤箧一朝开,孤臣绝塞来。”【词语谤箧】   汉语大词典:谤箧

  • 蒙汜

    《文选.张衡〈西京赋〉》:“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薛综注引《楚辞》:“出自阳谷,入于蒙汜。”本指日落之处,后用以喻垂暮之年。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永得安期术,岂愁蒙汜迫。”【

  • 割不正不食

    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 晒犊

    同“晒犊鼻”。明王思任《题米仲诏勺园》诗之四:“晒犊戏君君笑受,仍云步不羡邯郸。”

  • 供帐

    《汉书.疏广传》:“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汉.疏广、疏受叔侄为太子太傅、少傅,深

  • 过虎溪

    源见“虎溪相送”。指超过平时送客所到之处。表示交情深厚,语道契合。元耶律楚材《送王君玉西征》诗:“湛然送客河中西,乘兴何妨过虎溪。”【词语过虎溪】   汉语大词典:过虎溪

  • 卓公化密

    源见“卓侯”。称颂地方官以德教化百姓,政绩卓著。晋潘尼《献长官君安仁诗》之七:“卓公化密,国侨相郑。名垂载籍,勋加百姓。”

  • 生申令日

    《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上面所引为《崧高》首章的前四句,意为:山的高大唯独数岳,高峻之极已达天上。啊,岳降下了神灵,生了甫侯和申伯这两个人。甫,是指周宣王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