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名征。”袁鹰《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


偏正 棒喝,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或以喝斥令答问。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师问洛浦:‘从上来,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浦便喝,师乃打。”△描写人际关系。→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也作“当头一击”、“当头一棒”。


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不问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bò)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姓马,时称马祖。有一次,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使其醒悟。后来,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蒙他大喝一声,让我觉醒,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他这一声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两眼发黑。”

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他俗姓荆,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义玄出家后,精研佛教律学,博通经论,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点化他说:“你到这里已有多时,为什么不去问话?”义玄问:“问什么呢?”睦州说:“你就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话还没有说完,黄檗抬手就打。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你去问话怎么样?”义玄说:“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说:“你再去问。”义玄又去问,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见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

此后,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


【词语当头棒喝】  成语:当头棒喝汉语词典:当头棒喝

猜你喜欢

  • 驻日

    源见“挥戈回日”。使太阳停留不行。多形容气魄雄伟。南朝 梁庾肩吾《奉使北徐州参丞御》诗:“回天随辇道,驻日逐戈锋。”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酬》:“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词语驻日】 

  • 清斋逾太常

    源见“太常斋”。谓居官常清冷枯寂。清 丘逢甲《戏赠蒋亦璞试院》诗:“一楼闭置似新妇,三月清斋逾太常。”

  • 甘泉烽火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汉文帝时,匈奴的骑兵侵入代句注边,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逼近长安,威胁汉室。后因用为边塞战事之典

  • 二俱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喻事况虽异而结局相同。宋范成大《竹下》诗:“我亦縻斗升,三年去丘壑。二俱亡羊耳,未用苦商略。”【词语二俱亡羊】  成语:二俱亡羊

  • 萧斋

    唐张怀瓘《书断》载: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一“萧”字,后“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斋’。”后因以“萧斋”为雅称书斋之典。明唐寅《送行》诗:“萧斋烦扫榻,为我醉眠谋。”【词语

  • 救火拯溺

    同“救焚拯溺”。汉王充《论衡.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见“救焚拯溺”。汉·王充《论衡·自纪》:“~,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词语救火拯溺】  成语:救火拯溺汉语大

  • 雷令剑龙

    同“雷公剑”。唐鲍溶《寄福州从事殷尧藩》诗:“雷令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

  • 抱瓮

    《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用力的样子)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为乎?’为

  • 王粲依人

    同“王粲依刘”。清 许承钦《送何偶圃游西陵》诗:“袁宏草檄才无敌,王粲依人意未平。”

  • 卧辙攀鞍

    同“攀辕卧辙”。元 柯丹丘《荆钗记.民戴》:“卧辙攀鞍无计策,离歌别酒众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