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禹疏仪狄

    源见“大禹恶酒”。谓戒酒。《镜花缘》三八回:“当日禹疏仪狄,绝旨酒,今林兄把酒视为毒药,如此说来,尊驾又学大禹行为了。”

  • 雷令剑

    同“雷公剑”。唐殷尧藩《醉赠刘十二》诗:“定寻雷令剑,应识越王笄。”【词语雷令剑】   汉语大词典:雷令剑

  • 尾生

    源见“尾生抱柱”。喻指坚守信约的人。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词语尾生】   汉语大词典:尾生

  • 羿氏舛射

    《太平御览》八二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左目,误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终身不忘。”后因以“羿氏舛射”为比喻高才亦有失误之时的典故。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羿氏

  • 蒙恬制笔

    晋.张华《博物志》(佚文):“蒙恬造笔。”(引自《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蒙恬始造,即秦笔耳(指以兔毛、竹管做笔)。”相传,秦将蒙恬是以竹管、兔毫制笔的创始人。后因用

  • 浮槎

    源见“乘槎”。传说中海上天河间往来的木筏。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词语浮槎】   汉语大词典:浮槎

  • 北公移山

    同“愚公移山”。宋陆游《病足久败游山之兴》诗:“东姥自无缘见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 信不由中

    中:同“衷”,内心。 诚信只表现在口头上而不是发自内心。语出《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十反》:“信不由中,文辞何为?”宋.田锡《上真宗论拣选强壮失信》:“若信不

  • 谢傅围棋

    源见“围棋赌墅”。指谢安临敌镇定、从容下棋事。清赵翼《读史》诗之三:“谢傅围棋虽故事,曹参醇酒是何时?”

  • 断肠词

    词集名。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杭州)女子,自称幽棲居士。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今存《断肠词》共二十九首,真伪夹杂。有明毛晋汲古阁刻《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