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张禹后堂

    张禹(?-前5年)字子文,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通经学,为博士。汉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张禹喜爱音乐,生活奢侈,住在豪华宽敞的宅第,在后堂陈列

  •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明.凌濛初《三刻拍案惊奇》第五卷:“真珠姬发乱攧乱掷,哭得一佛出世(出世:指“生”),二佛生天(生天:指“死”)。”也作“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涅槃:佛教指佛或高僧死亡。)。”后因以“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刘弘一纸书

    《晋书.刘弘传》载:晋惠帝宰相刘弘,勤于政事,凡兴废之事,皆亲自过问,并详细地写出意见,指示下级妥善处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后以“刘弘一纸书”尊称他人来函

  • 别有天地

    省作“别有天”。另有一番境界。也形容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引人入胜。唐代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窅( ㄧㄠˇ yǎo 咬):所见深远的样

  • 悬头刺股

    同“悬梁刺股”。《敦煌变文集.齖䶗书》:“晡时申,悬头刺股士苏秦。”并列 把头挂于梁,用锥刺股。形容刻苦发愤学习。《太平御览》卷363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

  • 瓢饮

    源见“箪瓢陋巷”。原谓以瓢勺饮水。后用以形容生活简朴。《后汉书.章帝纪》:“动务省约,但患不能脱粟瓢饮耳。”【词语瓢饮】   汉语大词典:瓢饮

  • 珠投璧抵

    源见“荆玉抵鹊”。喻人才不被重视。清钱谦益《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诗之二:“珠投璧抵亦何妨,国论惛呶重可伤。”并列 投,掷;抵,扔。比喻人才不被重视。清·钱谦益《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2:“~亦何妨,

  • 不打不成相与

    见〔不打不成相识〕。见“不打不相识”。《儿女英雄传》10回:“‘我的菩萨! 没把我唬煞了! 这如今可好咧!’姑娘道:‘告诉你老人罢,这就叫作~。’”【词语不打不成相与】  成语:不打不成相与

  • 丧珮

    源见“汉皋解佩”。谓神人相悦却难以沟通交往。晋郭璞《江赋》:“感交甫之丧珮,愍神使之婴罗。”

  • 途穷日暮

    犹日暮途穷。清 黄遵宪《群公》诗:“途穷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见“日暮途穷①”。清·黄遵宪《群公》:“~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词语途穷日暮】  成语:途穷日暮汉语大词典:途穷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