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拨:治理。反:通“返”。谓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汉书·武帝纪·赞》说:“汉朝建立之后,社会上各种弊病丛生,汉高祖拨乱反正,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文帝、景帝努力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后以“拨乱反正”为典,指治平乱世,回复正常,又作“拨乱反治”。

【出典】:

汉书》卷6《武帝纪·赞》212页:“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另《汉书》卷22《礼乐志》1030页、1035页:“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痈,因以篡位,海内畔(通“叛”)之。世祖(指后汉光武帝刘秀)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例句】: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卒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 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向不遇拨乱反正之主,君臣父子之别;弈叶文武之雄,注意生灵之切。”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行成传》:“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一折:“实不相瞒,区区见五代之乱,天下涂炭极矣,常有拨乱反治之志,奈无寸土为阶。” 明·王世贞《鸣凤记》:“近闻得朝中奸相弄权,朋党误国,此正臣子拨乱反正之时。” 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五首》之一:“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连动 反,通“返”,回复。原指治理乱世,并使回复正常。后也用以指纠正错误,恢复正确的东西。语本《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张贤亮《小说中国》:“在~后的新时期,重新重视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已是势所必然……”△用于政治斗争或纠偏。→补偏救弊↔倒行逆施。 也作“返正拨乱”。


【旧义】 原用于形容治理乱世,使回归正常秩序。

【新义一】 特指结束“文革”所造成的混乱状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秩序。

【例】 ①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于是,经济文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羊城晚报1999.4.4)

② 他从战斗了11年的部队回到大连市,那会儿中国正在拨乱反正。(北京日报1999.4.9)

③ 不过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历程。(随笔2009.5期 黄一龙《奴性的死敌(外一篇)》)

④ 这是窦娥唱的著名曲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旦角的唱段,赵(景深)先生反串,在“四人帮”被打倒没几年、拨乱反正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个中深意。(文汇报2011.5.8翁敏华《大煞风 一往情 倚老卖》)

⑤ 但是30年前,如果大家都强调法规的话,就没有深圳特区。再往前,在“两个凡是”的框架下,中国也不会有改革,不会有拨乱反正。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是越过法规的,如果强调不能越过,那就不能改革了。(东方早报2011.6.1《早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⑥ 从70年代末开始,清理了相当一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作为“拨乱反正”的题中应有之义,大约随着“拨乱反正”中心工作的宣告完成,也就已经告一段落了吧。(邵燕祥《我代表我自己·戏说冤案》)

⑦ 在拨乱反正后的新时期,重新重视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不需任何人建议和提醒,已是势所必然。(张贤亮《小说中国》)

⑧ 先生长期致力于道德哲学,对此乱象有较他人更刻骨的体认。先生以为拨乱反正主旨在于收拾人心,而我却以为要在制度上脱胎换骨。与先生争辩,偶有言语过激,先生也不以为忤,总是静静地听我陈述,若觉我乖谬过甚,先生的救治也是引经据典,或示我以必读之书。(赵越胜《燃灯者·辅成先生五》)

【新义二】 近来多借指纠正错误,以恢复正确的东西和事理等。一般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

【例】 ① 回顾历史,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充满了艰难曲折,令人惊心动魄,但是,通过不断“拨乱反正”,我们正在稳步地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青岛新闻网2005.10.17)

② 兰氏(兰晓龙)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为荧屏上的男人形象进行了拨乱反正。女性观众开始着迷这些话糙理不糙的纯爷们。(南方人物周刊2010.1.18钱德勒《〈生死线〉话唠爷们》)

③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来越严重,医疗异化为一门生意。而这次“回归公益性”、“管办分离”,实在是一次“拨乱反正”。(重庆日报2010.2.25《新医改实在是一次“拨乱反正”》)

④ 地方政府回购经营性公路收费权,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这可以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是让公路真正姓“公”的开始。(中国青年报2011.5.20《经营性公路卖出容易赎回难》)

⑤ 一年后,红研所人文本三版,也改变以前的署法而题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此书发行量不少,于是不久便听到有读者批评,以为如此改署搞乱了读者思想,因为大多数人至今认为是高鹗续书。我明确地肯定红研所本的改署是对的,不是造成混乱,而应该是“拨乱反正”。(文史知识2011.6期 蔡义江《〈红楼梦〉续书答客问》)

⑥ 对于“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之类的话,王旭明则表示,更不应该在发布会上说。王旭明直言:“你回答得都非常不准确,还夹杂一些情绪化表达,使受众反而还产生一系列新疑问,这样就没有达到新闻发布会拨乱反正,厘清事实的目的。”(东方早报2011.8.17《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比很多不敢张嘴的要优秀得多》)

⑦ 不过,“魏蜀吴”的称谓早已约定俗成,今天没必要再拨乱反正。(咬文嚼字2011.9期《三国是“魏蜀吴”,还是“魏汉吴”?》)

【辨说】 “拨乱反正”原是一条旧成语,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文革”结束之后,为纠正“文革”错误,改变当时社会混乱局面,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这条成语频频见诸报端,成了那一时期内很流行的一条成语。现在一般把“文革”之后的1977—1981年这一段时期称为“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热用这条成语,原是针对“文革”而言的,用的就是这条成语的旧义,意谓要把“文革”搞乱的原先正常的社会秩序再纠正过来。现在使用这条成语,其意义已经有所扩大,可泛用于纠正一切乱象和错误等。

【结构分析】 动词性述宾联合结构。


【词语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反正汉语词典:拨乱反正

意谓制止混乱局面,使天下恢复太平。公元前481年,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返回鲁国,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公羊传》在探讨孔子为何作《春秋》时,认为,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如要制止这种混乱局面,并恢复太平,只有通过作《春秋》阐述尊奉王室的正统思想,鞭挞弑父弑君的行为,使人们知所趋向,才能达到文、武、成、康时期的盛世局面。

【出典】: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群臣皆曰:‘高祖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汉兴,拨乱返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词语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反正汉语词典:拨乱反正

猜你喜欢

  • 郑大夫墓

    《晋书.杜预传》:“杜预遗言曰:‘邢山上有冢,云是郑大夫祭仲,或云子产墓。连山体南北之正而邪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隧道惟塞其后,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无珍宝,不取于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取洧水

  • 君子违不适仇国

    违:离开。适:往。仇国:即敌国。 君子离开祖国,也不到敌国去。语出《左传.哀公八年》:“公山不狃曰:‘君子违不适仇国。’”《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八年》:“袁尚自将攻袁谭,谭遣辛毗诣曹操请救。刘表

  • 酒中趣

    《晋书.桓温传》附《孟嘉传》:“嘉好酣饮,愈多不乱。温问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晋代名士孟嘉特别爱好饮酒,自称得到酒中乐趣。后遂用为嗜酒之典。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

  • 斫垩手

    源见“郢匠挥斤”。指技艺高超的人。元杨弘道《次韵张敏之新居》:“幸遇斫垩手,运斤与删厘。”【词语斫垩手】   汉语大词典:斫垩手

  • 走狗烹

    源见“烹狗藏弓”。喻功成被杀。明冯梦龙《洒雪堂.伍祠祈梦》:“是兔儿多迁延了走狗烹,休道你舫儿轻,一时间脱了网罗诛。”清黄遵宪《群公》诗:“兵威肯薄牵牛罚,党论犹嗟走狗烹。”【词语走狗烹】   汉语大

  • 下榻

    源见“陈蕃榻”。谓礼遇宾客。唐刘长卿《送贾三北游》诗:“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下榻”是个文语,今指贵宾停歇住宿之义。 “下”是放下的意思; “榻”就是床 ( 今有的装修公司为住户仿日本做

  • 陶公柳

    源见“武昌柳”。指官柳。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空传孙郎石,无复陶公柳。”

  • 魏姚

    同“魏紫姚黄”。宋梅尧臣《和石昌言求牡丹栽》:“莫问西都品,存吾旧友评。会应包萼吐,可与魏姚并。”【词语魏姚】   汉语大词典:魏姚

  • 唐生诀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从唐举相,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曰‘有之。’”乃请唐举相其寿数,“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唐举,战国时善相者。后以“唐生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阋( ㄒㄧˋ xì ):争吵。阋墙:在墙里争吵。比喻内部不和。 兄弟在家里闹纠纷,一旦受到外人欺侮,仍共同抵御。 比喻尽管内部不和,但大敌当前,还是一致对外。语出《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