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晋国范氏家族被灭亡的时候,有一个人乘机到范家偷了一口大钟。想背走他,钟大背不动。他就用锤子把它打成小块,谁知一锤下去,响声大作。盗钟的人害怕别人听见,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出典】: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9回:“贾政也掌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连动 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本《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红楼梦》9回:“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哄人而已。”△贬义。多用于想方设法掩盖掩盖不了的事。→自欺欺人。也作“塞耳盗钟”、“掩耳盗钟”、“掩耳偷铃”。


解释掩:捂。盗:偷盗。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yǎn,遮蔽,掩盖)其耳。”

春秋时,晋国的贵族赵简子消灭了范氏家族后,有人趁机去拣范家的东西。有个人弄到了一口大钟,打算背着它跑掉。但是钟太大背不动,于是那人就用大锤砸烂它,钟发出了洪亮的声音。那人害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和自己抢夺,就赶紧蒙上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吕氏春秋》记载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应当有自知之明,应当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害怕别人听到自己的过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害怕自己听到自己的过错就不对了。作为国家的君主害怕听到自己的过错,难道不像那个蒙着自己耳朵偷钟的人吗?

近义自欺欺人

例句

这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做法实在可笑!


【词语掩耳盗铃】  成语:掩耳盗铃汉语词典:掩耳盗铃

猜你喜欢

  • 受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后因以“受块”称接受土地,受天之赐。唐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

  • 貂敝

    同“貂裘敝”。元王逢《送宋宗道归洛阳》诗:“貂敝世怜苏季子,赋成人哭贾长沙。”

  • 延平津

    同“延津”。金元好问《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世间曾有华佗帖,神物已化延平津。”【词语延平津】   汉语大词典:延平津

  • 羊角抟扶

    同“羊角扶摇”。宋岳珂《便风经雁汊宿荻港》诗之二:“羊角抟扶日,鸿毛遇顺时。”

  • 茂先王佐

    《晋书.张华传》:“张华字茂先……器识宏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藉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据《晋书》载,西晋学者、文学家张华(字茂先)入仕前因著有

  • 投金濑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春秋时伍员由楚逃难至吴途中,于濑水(今名溧水,在江苏省 溧阳市西北)旁向洗衣女乞食。食毕,嘱女掩其壶浆,以免暴露行踪。女以见疑于员,即投水自杀,以誓贞信。后伍员在吴受重

  • 远公过虎溪

    同“过虎溪”。清张岱《西湖寻梦.风篁岭》:“苏子瞻访辨才于龙井,送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虎溪矣。’”

  • 舍近求远

    形容舍弃易于取得的,反而追求不易取得的,用以批评不讲求实际效果。臧宫(?-58年)字君翁,颖川郏(今河南郏县)人。东汉光武帝将,以功封朗陵侯。建武27年(公元51年)上书请趁匈奴内乱时前往攻击。光武帝

  • 锦囊妙计

    《三国演义》五四回:“〔诸葛亮说:〕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后因以“锦囊妙计”指解救危急的神妙计策。《儿女英雄传》二六回:“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

  • 建业水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三国时吴国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建业:吴国的都城,今南京市江宁县。吴君孙皓将首都由建业迁陡武昌,江东百姓溯流供给,深以为苦,故有此童谣。后用作怀念故乡的典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