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昆明劫灰

昆明劫灰

同“昆明灰”。元王士熙《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昆明有劫灰。”


【典源】 《三辅黄图·池沼》: 《关辅古语》曰:“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初学记》卷七引晋·曹眄《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晋·干宝 《搜神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 等亦载。

【今译】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极深处时,底下不是土,尽是黑灰。大家都不能解释。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不清楚,可以试问西域胡人。”至后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前来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的话,就以黑灰事问他,胡人说:“经上讲,世界历劫毁灭时有大火焚烧,这些黑灰就是劫火烧后的余烬。”

【释义】后以此典借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或形容灾祸变乱、世事变迁。

【典形】辨沉灰、辨烧灰、池灰、汉凿昆明、灰劫、胡僧话劫灰、劫尘、劫后灰、劫灰、劫烬、劫烧之灰、昆池灰、昆池劫墨、昆明灰、昆明劫灰、寒灰劫尽、黑土成灰、昆明灰飞、昆明初劫、昆池劫灰、劫末成灰、劫石成灰、灰劫昆明、昆明劫、劫灰池、劫火烧。

【示例】

〔辨沉灰〕唐·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辨烧灰〕唐·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池灰〕唐·任希古《和七月七日临昆明池》:“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汉凿昆明〕 南朝梁·江淹 《遂古篇》:“汉凿昆明,灰炭全兮; 魏开济渠,螺蚌坚兮。”

〔灰劫〕唐·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胡僧话劫灰〕唐·李商隐《寄恼韩同年》之一:“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劫尘〕清·钱谦益 《和盛集陶落叶》:“秋老种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劫后灰〕 清·秋瑾 《柬某君》之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劫灰〕 宋·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劫烬〕 北周·庾信 《哀江南赋》:“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

〔劫烧之灰〕《北齐书·樊逊传》:“昆地池黑,以为劫烧之灰; 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昆池灰〕清·纳兰性德《拟古》之二十八:“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

〔昆池劫墨〕清·王鹏运《莺啼序·秋感》:“最销凝,昆池劫墨,石鳞泣,秋棱荒水。”

〔昆明灰〕北周·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诏,自识昆明灰。”

〔昆明劫灰〕 清·黄景仁 《太白墓》:“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


【词语昆明劫灰】   汉语词典:昆明劫灰

猜你喜欢

  • 麟游

    《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后因以“麟游”为祥兆。明无名氏《四贤记.报命》:“争奈虎狼塞路,有碍麟游。”【词语麟游】   汉语大词典:麟游

  • 五城十二楼

    《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注:应劭曰,五城十二楼在昆仑玄圃,是仙人所居之处。执期,为地名),命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

  • 攘羊告罪

    源见“攘羊”。指揭发父辈罪过。宋 刘兼《贻诸学童》诗:“攘羊告罪言何直,舐犊牵情理岂虚?”

  • 王莽谦恭

    王莽(前45后23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年,以外戚掌握政权,封新都侯。初始元年(8年)篡权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在位。但王莽在篡汉之前,却恭俭谦诚,骗得声誉。王莽的叔伯兄弟们都因是

  • 铺莲慢踏

    连动 铺着莲花慢慢踏行。比喻美女步态佳美。语本《南史·废帝东昏侯本纪》:“东昏侯令人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清·洪昇《长生殿》5出:“不似人间赏,要~,比燕轻扬。”△

  • 书教

    书:《尚书》。儒家教授六经,各有目的。“书教”的意义与目的,则是使人“疏通知远”。《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 追奔逐北

    追击战败的逃兵。北:败走。汉代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亦作“追亡逐北”。汉代贾谊《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见“追亡逐北”。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223:“

  • 咸若

    《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因以“咸若”颂帝王的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唐李邕《春赋》:“律何谷而不暄,光何容而不灼。植也知

  • 酌鲁

    源见“鲁酒薄而邯郸围”。谓饮薄酒。明王思任《〈苎萝山稿〉序》:“天寒雪甚,煨芋酌鲁,竟读其所为稿者,则何其纵横佚宕、奥衍冲邃之多也!”【词语酌鲁】   汉语大词典:酌鲁

  • 半死龙门树

    参见:半死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