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说明“曲高弥寡”的道理,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后因用以比喻人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知音也就越少。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理解它的人就越少。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不读作qū。和,不读作hé,意为“唱和”。△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超卓不凡;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不大众化,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一唱百和


解释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有一次,他问宋玉:“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啊!大概有这种情况。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

宋玉接着说道:“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又唱《阳陵采薇》,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随后他又唱《阳春白雪》,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最后,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因此,曲子的声调越高,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穿越层层白云,背负广袤的青天,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田间地头的小(yàn)雀,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池塘里的小鱼,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其实,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鱼里有大鲸,读书人中也一样。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世俗中的浅陋之人,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例句

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曲高和寡】  成语:曲高和寡汉语词典:曲高和寡

猜你喜欢

  • 黄金买赋

    源见“长门赋”。谓极力寻求恢复宠幸或重用。唐李白《白头吟》之一:“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唐温庭筠《清平乐》词:“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词语黄金买赋】  成语:黄金买赋汉语大词典:

  • 郁轮袍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臯,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注:安乐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以诗牒京兆试官,令以九

  • 吓鵷雏

    同“吓凤”。清 丘逢甲《杂诗四首答郑生》之二:“饕鸮甘腐鼠,仰视吓鵷雏。鹓饥有竹食,彼鸱安得知?”

  • 仙掌

    同“仙人掌”。汉张衡《西京赋》:“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同“仙人掌”。明刘基《徐资深华山图》诗:“华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词语仙掌】   汉语大词典:仙掌

  • 色授魂飞

    见“色授魂与”。

  • 巢由不买山

    源见“支遁买山”。表示归隐山林。宋陈师道《和王子安至日》诗:“申 白徒怀惠,巢 由不买山。”

  • 戒石

    宋梅尧臣《矮石榴树子赋》:“有矮石榴,高倍尺,中讼庭,丽戒石。”清 朱象贤《闻见偶录》:“今凡府、州、县衙署,于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 仰事俯育

    同“仰事俯畜”。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春耕夏耘,仰事俯育。”见“仰事俯畜”。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春耕夏耘,~。”【词语仰事俯育】  成语:仰事俯育汉语大词典:仰事俯育

  • 口道邹衍

    源见“邹衍谈天”。指议论宏大、善于雄辩者。明陈子龙《行路难》诗之十七:“玄驹绕绕枯桑下,口道邹衍大九州。”

  • 椒房之属

    同“椒房亲”。明张居正《论外戚封爵疏》:“今使椒房之属与有大勋劳之人并享茅土,非所以昭有功、劝有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