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望穿秋水

望穿秋水

晋.葛洪《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如远山,目如秋水。”

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cù)损他淡淡眉山。”

秋水明净澄澈,用以比眼睛。望穿秋水用以形容对异地亲人的殷切盼望。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


述宾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殷切盼望。语本元·王实甫《西厢记》3本2折:“你若不去啊,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多用于描写盼望之语。→望眼欲穿


望穿秋水”形容热切盼望却久候不至的神情与心态,犹言 “望眼欲穿”。

“秋水”指什么呢? 为什么说 “望穿”呢?

“秋水”,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秋天里的水,而是代指美女的眼睛。人们把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如袁桷 《题美人图》: “望幸眸凝秋水,倚愁眉簇春山。”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的眼波又谓之 “秋波”,如言 “秋波传情”、“暗送秋波”,即谓眉目传情之意。“波”即指眼神。

“秋水”、“秋波”皆喻美目而言。“望穿秋水”即言 “望穿了眼睛 ( 望眼欲穿) ”之意。有首歌词有一段唱道: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往日的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清。梦魂无所依,空有泪沾襟……”其渴望思至之情溢于言表。“望穿秋水”那种热切、巴望、焦虑、祈愿等复杂难言的心态神情,不是一般人所能亲历或理解的。


【词语望穿秋水】  成语:望穿秋水汉语词典:望穿秋水

猜你喜欢

  • 霜露之感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玄注:“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谓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唐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

  • 悬旌

    《战国策.楚策一》载:楚威王对前来游说的苏秦说,他面对强秦,“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后因以“悬旌”比喻心神不定。唐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壮心看舞剑,别绪应悬旌。”唐岑参《送郭仆

  • 崔烈富

    源见“铜臭”。讥讽富豪之人志行秽浊。元 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崔烈富一生铜臭,伯夷贫千古清声。”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的头。 比喻微不足道枉费精神的名和利。语出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 英雄出少年

    常指人年轻有为。语出《品花宝鉴》五五回:“倒不料一班小孩子居然能这样,真是英雄出少年,我辈老头儿,倒要退避三舍了。”《官场现行记》五四回:“我们这一辈子的人是老朽无能了,‘英雄出少年,倒是彝翁同我们这

  • 鸤鸠一视

    同“鸤鸠之仁”。清钱谦益《山东按察司按察使陶朗先授通议大夫制.继妻许氏加封淑人》:“有鸤鸠一视之德,效鸡鸣儆戒之风。”

  • 全树

    唐刘《隋唐嘉话》卷中:“李义府(饶阳人,貌恭柔,心地阴贼褊忌,时号为‘笑中刀’,又称人猫,以翰显,官至吏部尚书)始召见,太宗试令咏鸟,其末句云:‘上林多许树,不借一枝栖?’帝曰:‘吾将全树借汝,岂唯一

  • 尘缁

    源见“京洛尘”。指尘污,污垢。南朝 宋鲍照《绍古辞》之二:“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捣治;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缁。”【词语尘缁】   汉语大词典:尘缁

  • 不堪其忧

    堪:忍受。 忍受不了因穷苦带来的忧愁。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世说新语.栖逸》:“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

  • 铁骨铮铮

    见“铁中铮铮”。张贤亮《小说中国》:“中国又是一个盛产不畏强暴、主持公道、维护真理、忠君爱国、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抗狂澜于既倒、救世人于水火,具有不凡业绩的种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