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紫塞

    长城的别名。晋代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词语紫塞】   汉语大词典:紫塞

  • 哀鸿遍野

    源见“哀鸿”。指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苏曼殊《天涯红泪记》第二章:“然而哀鸿遍野,吾又何能一一拯之?”主谓 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语本《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蔡敦祺《林则徐》

  • 西南得朋

    《周易.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西南得朋”是《坤卦》卦辞,意思是说往西南行可以得到朋友。后用为咏得友之典。唐.陈子昂《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诗:“慷

  • 玉版

    同“玉版师”。宋陆游《村舍小酌》诗:“玉版烹雪笋,金苞擘双柑。”【词语玉版】   汉语大词典:玉版

  • 公干卧

    借指卧病在床。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诗: “人惭公干卧,频送子牟还。” 参见:○刘桢病

  • 心手相忘

    同“心手相应”。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独立千载。”主谓 形容运用自如。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独立千载。”△指做事得心应手。→

  • 呈身

    《旧唐书.韦澳传》:“〔韦澳〕登第后十年不仕。伯兄温,与御史中丞高元裕友善,温请用澳为御史,谓澳曰:‘高二十九持宪纲,欲与汝相面,汝必得御史。’澳不答。温曰:‘高君端士,汝不可轻。’澳曰:‘然恐无呈身

  • 恶舌驷难追

    《论语.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三国魏.何晏《集解》引东汉.郑玄曰:“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汉.刘向《说苑.谈丛》:“口者关也

  • 不追既往

    见“既往不咎”。清·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李大臣所谕,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绝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词语不追既往】  成语:不追既往汉语大词典:不追既往

  • 祥荚

    源见“蓂荚”。古指象征祥瑞的蓂荚。唐郑愔《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词语祥荚】   汉语大词典:祥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