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杏树行时种

    源见“董奉杏成林”。指种德修道。唐皇甫冉《送张道士归茅山谒李尊师》诗:“无穷杏树行时种,几许芝田向月耕。”

  • 顺受其正

    正:正命。泛指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 顺乎自然规律行事,以接受“正命”。 意谓不冒险轻生,戕害自己。语出《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 楯矛

    源见“自相矛盾”。比喻事物互相抵触。楯,同“盾”。宋王安石《哭梅圣俞》诗:“圣贤与命相楯矛,势欲强违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李 杜亦不为公侯。”【词语楯矛】   汉语大词典:楯矛

  • 南渡马

    源见“五马渡江”。指王室南奔。清袁枚《抵金陵》诗:“天意两回南渡马,秋痕满地故宫花。”

  • 纫兰

    同“纫兰结佩”。周实《哭洗酲》诗:“纫兰搴杜更多情,年年佳偶求云英。”【词语纫兰】   汉语大词典:纫兰

  • 秦裘

    源见“季子貂敝”。指破旧的皮衣。多形容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唐骆宾王《宿山庄》诗:“拾青非汉策,化缁类秦裘。”【词语秦裘】   汉语大词典:秦裘

  • 咿唔

    指读书声。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姚云上作七古,前四句云:‘劬劳王事前旌驱,咿晤星夜关山逾。笋束牛腰橐负载,关吏疾呼书书书!’此辈声口宛然,读之欲笑。”【词语咿唔】   汉语大词典:咿唔

  • 灞桥风雪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有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灞桥,在陕西长安东。唐昭宗的宰相郑綮很会做诗。有人问他最近写诗了吗?他说:我的

  • 束修自好

    犹束身自修。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见“束身自修”。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夫~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

  • 来者不如今

    意谓将来还赶不上现在。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西湖一曲古墙阴,清坐论诗夜向深,见谓人间有公等,不知来者不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