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阋墙谇帚

    源见“阋墙”。又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母取箕帚,立而谇语。”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梁启超《新民说

  • 江鲤

    源见“鱼传尺素”。借指书信。宋黄庭坚《都下喜见叔父》诗:“冥鸿难借问,江鲤多沉浮。”【词语江鲤】   汉语大词典:江鲤

  • 书扇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又尝在蕺山(蕺,音jí,地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怨怒)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因为右军将军,故称)书,以求百

  • 骑鹤望扬州

    同“骑鹤上扬州”。元张宇《和李子微村居》:“更求名与利,骑鹤望扬州。”【词语骑鹤望扬州】  成语:骑鹤望扬州汉语大词典:骑鹤望扬州

  • 思贾

    同“汉文思贾傅”。宋刘克庄《贺新郎.送黄成父还朝》词:“飞诏从天下。道中朝、名贤欲尽,君王思贾。”

  • 三独

    同“三独坐”。《晋书.傅玄传论》:“位居三独,弹击是司。遂能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词语三独】   汉语大词典:三独

  • 蒙尘

    蒙受风尘,专指帝王失去政权,流亡在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后汉书.刘虞传》:“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词语蒙尘】  成语:蒙尘汉语大词典:蒙尘

  • 向平愿

    同“向平之愿”。清赵翼《季女出嫁》诗:“恰了向平愿,应偿五岳缘。”【词语向平愿】   汉语大词典:向平愿

  • 参军瞎马

    同“盲人骑瞎马”。宋陈与义《目疾》诗:“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 蒲质

    源见“蒲柳姿”。指孱弱的体质或微贱之身。常作谦词。明高濂《玉簪记.设计》:“念蒲质自甘弃捐,又何须雅念勤劳。”【词语蒲质】   汉语大词典: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