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谓点燃蜡烛,用以照明。烛光虽然微弱,但总比完全摸黑走路要好;人到暮年,虽然精力已衰,但坚持学一点总比根本不学要有收获。

后因以“炳烛”用为夜以继日、好学不倦的典故;以“炳烛之明”比喻老而勤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十九:“九流触手绪纵横,极动当筵炳烛清。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


偏正 指老而好学。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孰与昧行乎?”△褒义。多用于好学方面。


【词语炳烛之明】  成语:炳烛之明汉语词典:炳烛之明

猜你喜欢

  • 苧罗人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缅,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

  • 何曾箸收

    同“何曾食万钱”。唐李峤《钱》诗:“赵壹囊初乏,何曾箸欲收。”

  • 三丈之木

    战国时商鞅立三丈之木,悬赏募民搬运以取信于民的故事。《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丨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 梧桐雨

    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

  • 黑头王掾

    同“黑头公”。清徐釚《法曲献仙音.寄王编修季友董庶常方南》词:“董相江都,黑头王掾,同射策金华殿。”

  • 蚊思负山

    源见“蚊虻负山”。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起重任。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郦道元《水经注》,无有疏之者,盖亦难言之矣。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主谓 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起重任。清·刘献廷《

  • 鸡窗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幽明灵》:“晋兖州刺史沛国采处宗,尝买得一长鸡鸡,爱养至甚,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缀。处宗因此言巧大进。”此事又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及《世说新

  • 山中散木

    源见“樗栎”。喻无用之材。宋张炎《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词:“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

  • 玉石焚

    同“玉石俱焚”。晋 熊甫《别歌》:“徂风飇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

  • 谢练

    南朝 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后因以“谢练”为吟咏江水的典故。五代谭用之《江馆秋夕》诗:“满窗谢练江风白,一枕齐纨海月明。”【词语谢练】   汉语大词典:谢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