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坐车郎

    源见“潘安貌”。指称美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羡你风流雅望,东洛才名,西汉文章。逢迎随处有,争看坐车郎。”【词语坐车郎】   汉语大词典:坐车郎

  • 株守

    源见“守株待兔”。比喻拘泥守旧,不知变通。宋岳珂《桯史.蠲毒圆》:“泾祖继先之绪余,株守不变,是以败云。”清程先贞《王北山约过闲园看花》诗:“裴徊忾我叹,拳缩悲株守。”【词语株守】   汉语大词典:株

  • 照天蜡烛

    宋欧阳发《先公事迹》:“陈公阴访之民间,得俚语,谓公(指欧阳修)为‘照天蜡烛’。”后遂用以为对廉正官吏的美称。宋孔平仲《孔氏谈苑.照天蜡烛》:“田元均治成都有声,人有诉讼,其懦弱不能自伸者,必委曲问之

  • 黄鹤悲

    《汉书.西域传下.乌孙传》:“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遗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

  • 青衣行酒

    《晋书.孝怀帝纪》载:晋怀帝被俘虏,“刘聪大会,使帝(晋怀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号哭,聪恶之”。后遂以“青衣行酒”为皇帝被俘受辱的典实。明李贽《宋统似晋》:“徽 钦虽北辕,与怀 愍青衣行酒,跣足执盖

  • 黄公酒肆

    同“黄公酒垆”。宋苏轼《次韵章子厚飞英留题》:“黄公酒肆如重过,杳杳白蘋天盖头。”【词语黄公酒肆】   汉语大词典:黄公酒肆

  • 邯郸景

    源见“黄粱梦”。指虚幻的梦境。明唐寅《梦》诗:“钟声敲破邯郸景,依旧残灯照半床。”

  • 八月灵槎

    同“八月槎”。唐顾况《送李秀才入京》诗:“五湖秋叶满行船,八月灵槎欲上天。”

  • 斗粟尺布

    见“尺布斗粟”条。见“尺布斗粟”。【词语斗粟尺布】  成语:斗粟尺布汉语大词典:斗粟尺布

  • 遣黄犬

    源见“黄耳传书”。谓传递书信。宋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词:“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