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止不殆

知止不殆

谓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宋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亦作“知足不殆”。汉 荀悦《汉纪.宣帝纪二》:“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词语知止不殆】  成语:知止不殆汉语词典:知止不殆

猜你喜欢

  • 鳌背三山

    源见“龙伯钓鳌”。借指海岛上的山。元张翥《寄观志能照磨》诗:“鳌背三山最上峰,美人手把玉芙蓉。”

  • 钻穴逾垣

    同“钻穴逾墙”。《镜花缘》九九回:“也有钻穴逾垣在那里偷窃的,也有杀人放火在那里抢劫的。”见“钻穴逾墙”。【词语钻穴逾垣】  成语:钻穴逾垣汉语大词典:钻穴逾垣

  • 虽多亦奚以为

    奚:何,什么。以:用。为: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虽多又有何用? 常用于对多而无当的反诘。语出《论语.子路》:“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宋.姜夔《姜氏诗说》:“诗之不工,只

  • 面墙

    源见“不学面墙”。比喻不学无术,毫无见识。汉蔡邕《荐太尉董卓可相国》:“〔邕〕新来入朝,不更郎署,摄省文书,其犹面墙。”同“面壁”。唐唐彦谦《寄蒋二十四》诗:“禅门淡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词语

  •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的义理很高,迫近云天。后主要用来形容情深义重。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后阐述了对以前各著名文人词赋家的看法,他说:“自周王朝衰微以来,文学英俊辈出,屈原、宋玉开一代先河,贾谊、司马相

  •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登高山,诗情就充满了高山,一看大海,诗意就洋溢于大海。 形容诗人触物兴怀,感情充沛。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人事好乖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序》:“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晋.陶渊明在《答庞参军诗序》中写道,人处于世,事多有不顺心处,离别就是其中之一。后因用为别离之语典。宋.黄庭坚《题阳关图二首》:“人事好乖当语离,龙

  • 筑扑秦帝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附“高渐离”:“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傭保,匿作于宋子(地名)。久之,……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

  • 萧墙祸起

    源见“祸起萧墙”。谓内部发生祸患。明无名氏《四贤记.允娶》:“好笑你这般偏僻,只恐怕萧墙祸起,镜台倾侧。”见“祸起萧墙”。《平妖传》:“真所谓机谋未就,怎知窗外人听。计策才施,却早~。”△贬义。多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