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潘花

    源见“河阳一县花”。赞誉地方治理得美好。宋梅尧臣《县署丛竹》诗:“陶柳应惭弱,潘花只竞红。”【词语潘花】   汉语大词典:潘花

  • 广客蛇影

    源见“杯弓蛇影”。指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唐李瀚《蒙求》:“广客蛇影,殷师牛斗。”见“杯弓蛇影”。

  • 裂素之咏

    源见“班姬咏扇”。指汉班婕妤所写《怨歌行》。唐元稹《追封宋若华》诗:“班妃裂素之咏,谢氏散盐之章。”

  • 训刑

    《〈书.吕刑〉序》:“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孔传:“吕侯以穆王命作书,训畅夏禹赎刑之法,更从轻以布告天下。”后因以“训刑”谓宣传、解释刑法。唐柳宗元《献弘农公五十韵》:“训刑方命吕,理剧复

  • 祸不单行

    见〔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主谓 不幸的事接连而来。朱自清《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的日子。”△贬义。多用于灾祸的连续发生方面。→雪上加霜 ↔时通运泰【词语祸

  •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

    垒:营垒。 四郊有很多营垒,是卿大夫的耻辱。 意谓卿大夫未能消弭战乱,使国家安宁,有亏职守。语出《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郑玄注:“辱其谋人之国不能安也。垒,军垒也。数见侵伐

  • 世质民淳

    质:朴实。淳:厚。 世风朴实,民情淳厚。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天监八年》:“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

  • 多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一言之不入,再哀之,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计以求之,总必达目的而后已。”郭沫若《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年青人

  • 武库

    《史记》卷六十汉.褚少孙补《三王世家》:“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武帝曰:‘洛阳有武库敖仓,天下冲厄,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洛阳者。去洛阳,

  • 无弦琴

    《晋书.陶潜传》:“〔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后指用以表示高情雅趣的象征性的琴。唐白居易《夜凉》诗:“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