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秉文攀人

秉文攀人

指赵秉文攀连友人事。赵秉文(1159-1232年),金磁州滏(fǔ府)阳(今河北磁县)人,字周臣,金世宗大定年间进士。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赵秉文应召入朝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他给朝廷上书论述宰相胥持国应当罢免,宗室完颜守贞可被提拔重用。金章宗召见并询问赵秉文,赵说的与上书中的论述出入很大,于是章宗就责成知大兴府事内族(róng容)等审讯赵秉文。赵秉文开始不肯说,盘问他的奴仆,一一说出了与赵秉文有交往的人。于是赵秉文交待说:“起初想上书时,曾与翰林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尚书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下交谈商议过。”王庭筠等皆因此入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有关官员认为赵秉文上书言词狂妄,依法当究,但金章宗不想以言论将人治罪,特将赵秉文免罪。因古时有个朱云由于弹劾皇帝老师而被判以死罪。当御史前去拖其就法时,他死死攀住殿前栏杆反抗,将殿槛也给拉断了。皇帝怒消,收回成命。所以人们将朱云和赵秉文连在一起,编了歌谣说:“古时有个朱云,今天有个秉文。朱云攀断殿槛,秉文攀连友人。”士大夫无不因赵秉文攀连友人事而耻笑他。

【出典】:

金史》卷110《赵秉文传》2426页:“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真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jū居,审讯)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耻之。”


猜你喜欢

  • 生死与共

    《史记.秦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注引应邵云:“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穆公说道:“生

  • 兄终弟及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兄终弟及”又称“兄死弟及”,原义是指兄长死后,由弟弟继承王位。据史书记载,商代王位的继承有传弟和传子

  • 董狐直笔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即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

  • 迅雷不及掩耳

    见“疾雷不及掩耳”条。见“疾雷不及掩耳”。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这样,待明晨拂晓,便可以~之势,夺下无名高地,取得立足点。”【词语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迅雷不及掩耳汉语大词典:迅雷不及掩耳

  • 封豕长蛇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封豕即大猪。封豕长蛇指大猪和长蛇。后以封豕长蛇喻指贪婪残暴的人。亦作“长蛇封豕”。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行谊》:“罗一峰先生为人不视恶色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旧时认为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语出《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仲宣诗赋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思覃意,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王粲字仲宣,为汉末建安七子之一,他博学多才,著有诗、赋、论、议六十余篇,

  • 樗材

    源见“樗栎”。喻无用之材。多用为谦词。元王逢《得尚书汪公凶问》诗:“樗材荷推奖,思报辑遗编。”【词语樗材】   汉语大词典:樗材

  • 绝代佳人

    绝代:冠绝当代,并世无双。佳人:美女。绝代佳人指姿容出众的美女。汉武帝时,宠幸李夫人。这个李夫人原是歌女,她哥哥李延年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一次在为汉武帝表演歌舞时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以

  • 阳春脚

    阳春有脚是唐代人称颂当时宰相宋璟的话。详见“有脚阳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