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曾皙死后,曾参便不忍吃黑枣。公孙丑问孟子,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烤羊肉。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孟子答道,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

【出典】:

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例句】:

唐·齐己《读李白集》:“锵金铿玉千余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宋·无名氏《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述宾 脍,切成细块的肉;炙,烤熟的肉。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和传颂。语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0:“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卢秀灿《桃花梦》:“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再过一千年也照样~,世代流传。”△褒义。→喜闻乐见 ↔索然无味


解释脍炙: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美味佳肴。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

出处孟子·尽心下》:“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一种果实名,成熟后颜色发黑,就像羊屎蛋一样,故名)。他死了以后,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所以不忍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孟子说:“当然是佳肴啊!”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孟子说:“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姓却不用避讳,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

近义百读不厌

反义味同嚼蜡

例句

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词语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汉语词典:脍炙人口

猜你喜欢

  • 青女司寒

    同“青女司霜”。南朝 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於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

  • 太乙藜

    同“太乙燃藜”。清顾炎武《拟唐人五言八韵.班定远投笔》:“太乙藜初降,兰台露未晞。”【词语太乙藜】   汉语大词典:太乙藜

  • 看杀玉人

    同“看杀玉车人”。唐 孙元晏《卫玠》诗:“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 甄陶

    《后汉书.郅恽传》:“含元包一,甄陶品类,显表纪世,图录豫设。”甄是陶匠旋转之轮。“甄陶”本意为制造陶器的工具。这里是说天地造化物品,如陶匠之制作各种陶器。后以此比喻对人的陶冶和造就。【词语甄陶】  

  • 红紫夺朱

    谓红、紫以间色夺朱。比喻以邪夺正。《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邢昺疏:“此章记孔子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朱也者,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亦作“红

  • 河女

    同“河汉女”。三国 魏阮籍《清思赋》:“麾常仪使先好兮,命河女以胥归。”【词语河女】   汉语大词典:河女

  • 擎天驾海

    并列 擎,向上托,举。驾,跨过。托起天,跨过海。比喻本领超凡。[例]他少时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具有~的才能,可年过不惑,仍是做着引车卖浆的营生,不免时有怀才不遇之叹。△褒义。常用于描述身系国家命运的杰

  • 贤关

    《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颜师古注:“关,由也。”后因以“贤关”指进入仕途的门径。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词语贤关】   

  • 道南宅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长壮有恣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周瑜把自己处在路南边一所大宅院送给孙策居住,并把孙

  • 生杀与夺

    同“生杀予夺”。《通典.职官三》:“《周官》内史掌王之八柄,爵禄废置,生杀与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三:“对于这些种族奴隶,国家是操有生杀与夺之大权的。”见“生杀予夺”。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