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鹡鸰在原”。指兄弟急难不能相顾。脊令,同“鹡鸰”。清吴伟业《观蜀鹃帝剧有感》诗之二:“二月东风歌《水调》,脊令原上使人愁。”【词语脊令原】 汉语大词典:脊令原
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竖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原是称赞
同“张翰脍”。明李流芳《归去吟》:“拟种陶潜柳,还思张翰鲈。”
宋.晏殊《浣溪沙》词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无可奈何花落去”,本意为感叹光阴易逝,青春难驻。后世常为人们借喻为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势的不可挽回,难以逆转。明.许三阶《节
唐裴铏《传奇.文箫》载:传说唐 大和年间,书生文箫中秋日游钟陵 西山 游帷观,遇见一美丽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兼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双方相互爱慕,忽有仙童到来宣布天
同“女娲补天”。元朱德润《石氏瞻山图》诗:“女娲炼五色,大磈补不牢。”
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后因以“廪竹”指神异人物的出生处。
《太平御览》卷八七一引《汉书》:“武帝穿昆明池,得黑灰,有外国胡云:‘此是天地劫灰之馀也。’问东方朔,信然。”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
《太平广记》卷五十《裴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书生裴航,赴试不第,便到武昌西江中的鄂渚去游历。在返回京城的途中,在湘汉的一只客船上,偶遇仙人云翘夫人。夫人使婢女袅烟持诗一章给裴航,其诗写道:“一饮
正:正命。泛指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 顺乎自然规律行事,以接受“正命”。 意谓不冒险轻生,戕害自己。语出《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