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治邺

此典指西门豹治理邺(yè业,今河南安阳北)县,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革除陋习,兴修水利。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魏国文侯时,任邺县令,以廉洁著称。当时,漳河水患泛滥成灾。地方官吏三老(掌教化)、“廷掾(yuàn院,县吏)勾结祝巫,每年将贫苦少女投入水中,假托妄称“河伯(河神)娶妇”。借口平息水患,乘机搜刮钱财,残害人民。西门豹亲去水边观察“河伯娶妇”之场面。 西门豹说:“叫河神媳妇来,让我看他长得漂亮还是丑陋。”巫婆们就把新娘从帐子里扶出,来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少女一眼,回头对三老、巫婆、父老们说:‘这个少女不漂亮,相烦大巫婆进水中报告河神,应该再找一个漂亮女子,后天把她送来。’就让官吏、士兵一同抱起大巫婆扔进河里。过一会,西门豹说:‘大巫婆怎么去得这么久呢?徒弟去催她一下!’再把一个徒弟扔进河里。过一会,西门豹说:‘徒弟怎么也去这么久呢?再派一个去催她们一下!’又把一个徒弟扔进河里。一共扔三个徒弟进河里。西门豹说:‘大巫婆、徒弟都是女人,不会报告事情,相烦三老进水中去报告一下。’又把三老扔进河里。西门豹把毛笔似的簪子插在头发上,腰弯得像石磐,面对河水站等很久。长老(年高有德之人)、官吏和旁观者都惊慌害怕。西门豹回头说:‘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呢?’要再派廷掾和豪绅进水中去催促她们。廷掾和豪绅都叩头求饶,头皮都碰破,额头鲜血流到地上,脸色像冷却的灰烬那样苍白。西门豹说:‘好,暂且等待一会。’过片刻,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看样子河神要把客人久留些时候,你们都回去吧。’邺县官吏和百姓非常惊慌害怕,从此以后,不敢再说为河神娶媳妇。西门豹立即征发老百姓开凿十二条河渠,引黄河水灌溉百姓农田。西门豹名声传扬全国,恩泽流传后代。此典又作“西门溉”。

【出典】:

史记》卷126《滑稽列传·西门豹》3212、3213页:“西门豹曰:‘呼河伯媳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yù狱,年老女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cù促,通“促”,催促)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zān糌,插发髻之条状物,用金、玉、骨制成)笔(把像毛笔之簪子插在帽上)磬(qìng庆,古代打击乐器,像曲尺,用玉、石、铜制成)折(弯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片刻)。’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例句】: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文选·左思〈魏都赋〉》:“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猜你喜欢

  • 死而后已

    到死才停止。 表示尽献一切力量。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魏书.李彪传》:“推名求义,欲罢不能,荷恩佩泽,死而后已。”严复《与梁任

  • 子明龙驾

    旧题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陵阳子明者,铚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

  • 朝宗

    451 ① 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汉郑玄注:“宗,尊也,欲其尊王。”【词语朝宗】   汉语大词典:朝宗

  • 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孟贲( ㄅㄣ bēn ):战国时勇士。狐疑:犹豫。 像孟贲这样的壮士如果犹豫不决,还不如一个小孩勇往直前。 表示行事贵在果决。语出《汉书.蒯通传》:“计诚知之而决不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

  • 霜露感

    同“霜露之感”。宋王安石《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叹鼓箫悲。”【词语霜露感】   汉语大词典:霜露感

  • 问奇

    同“载酒问奇字”。明张煌言《杨芳生以徐闇公高弟浮海来晤于东瓯爰赠一章》诗:“自言年少曾问奇,南州高士则我师。”

  • 辨穷河豕

    同“辨鲁鱼”。谓考订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唐刘知幾《史通.补注》:“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

  • 刘棉弹

    同“刘棉花”。清赵翼《古诗十九首》之四:“所以有志士,耿耿一腔热。与为刘棉弹,宁作石爆裂。”

  • 举烛

    源见“郢书燕说”。指离开原意的臆度猜想。黄遵宪《杂感》诗:“多歧道益忘,举烛乃笔误。”

  • 袴襦歌颂

    同“袴襦歌”。宋沈瀛《满庭芳》词:“裘带功名,袴襦歌颂,世间谁似公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