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
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人们还清楚记得,但目前所做所为,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去。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欲立长君,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为此,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中哭闹说:“先君和太子有何罪过,你们撇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国外去找国君。你们怎么处理这个太子?”出朝后,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里向赵叩头说:“先君死前,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说这个孩子成才便感谢您,不成才便怨恨您。现今先君虽已去世,可是言犹在耳,为什么就把他抛弃了呢?赵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这样无休止的哭闹,又怕人们起来反对自己。只好改变原来决定,立夷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出典】:
《左传·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求外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主谓 犹,还。说过的话还在耳边。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或话刚说过,时间不长。《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忠岂忘心?”△多用以指责他人说话不算数。→记忆犹新↔过耳之言
【词语言犹在耳】 成语:言犹在耳汉语词典: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