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出典】: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用于传闻方面。→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也作“道听涂说”。


解释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里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在道路上听说,又在道路上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

吕氏春秋·察传》也说:“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马猴,马猴像人,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听了后不加考察,还不如不听。”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其一,鲁哀公听到“乐正夔一足”这话,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孔子说,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二,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家里人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后,传说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不对啊,是己亥过河。因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错了。”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

例句

作为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表明,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


【词语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汉语词典:道听途说

猜你喜欢

  • 狗咬吕洞宾

    吕洞宾:唐京兆人,号纯阳子。曾向钟离权学道,世以为八仙之。 民间熟语。意谓不知好歹。语出《红楼梦》二五回:“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了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茅盾《子夜.一

  • 惊弦飞鸟

    源见“空弦落雁”。指闻空弦声而惊恐的鸟。宋赵善括《满江红.和坡公韵》词:“叹惊弦、飞鸟尚知还,安巢宿。”

  • 虞延克期

    《后汉书.虞延传》:“虞延字子大,陈留 东昏人。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威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则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 玉衣

    同“神人送玉衣”。《旧唐书.玄宗贞顺皇后武氏传》:“遂使玉衣之庆,不及于生前;象服之荣,徒增于身后。”【词语玉衣】   汉语大词典:玉衣

  • 枫落

    见“枫落吴江”。宋陆游《秋兴》诗:“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词语枫落】   汉语大词典:枫落

  • 摩顶松

    参见:松西指

  • 秦焚

    同“秦火”。清赵翼《题棕亭见和长篇后即赠》诗:“岂无郢唱能飞雪,未到秦焚已化烟。”

  • 狂斐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朱熹集注:“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斐,文貌。成章,言文理成就,有可观者。”后以“狂斐”谓文意高远,文采斐然。宋

  • 河朔饮

    清.钱谦益《初学记三.魏文帝典论》:“大驾都许(许昌),使光禄大夫刘松之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三国魏文帝时,光禄大夫刘

  • 金鸡诏

    源见“金鸡放赦”。指赦令。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之二:“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词语金鸡诏】   汉语大词典:金鸡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