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郊:唐诗人孟郊。岛:唐诗人贾岛。寒、瘦系指孟郊贾岛二人诗的意境简啬孤峭,不够开朗。这是苏轼对孟郊贾岛诗的艺术风格的评价。后用此语指清峭瘦硬的诗风。

明.李维祯《林和清先生诗题词》:“即不足拟孟襄阳(孟浩然),其于郊寒岛瘦,似不多让。”

宋.朱熹《次韵谢刘仲行惠笋》诗之二:“君诗高处古无诗,岛瘦郊寒讵足差。”


见“岛瘦郊寒”。清·郑板桥《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长吉鬼语,诗非不妙,吾不愿子孙学之也。”


【典源】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新唐书·孟郊传》:“郊为诗有理致,最为 (韩) 愈所称,然思苦奇涩。”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孟郊》:“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如《下第》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之类,皆哀怨清切,穷入冥搜。”《唐才子传·贾岛》:“元和中,元、白变尚轻浅,岛独按格入僻,以矫浮艳。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岛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况味萧条,生计岨峿。”

【今译】 唐代诗人孟郊作诗义理很深,受到韩愈的称赞,多为感伤自己不遇。年纪老迈,家计贫寒,诗思苦涩,读了令人低沉,如《下第》诗等,格调哀怨清切,反复搜索枯肠。同时诗人贾岛,也刻意追求诗的格调,强调苦吟,反对浮艳。当他穷思冥想时,即使有王公贵人经过,也不知道。他平时交往的都是世外的高人,生计萧条,一生不得意。因他二人的诗风都是清峭瘦硬,好作苦语,苏轼评论为“郊寒岛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诗人苦吟; 或指诗人命运淹蹇、穷困。

【典形】 岛瘦、寒郊、郊岛、郊寒岛瘦、郊穷、穷贾岛、诗穷孟郊、瘦岛、瘦岛吟。

【示例 】

〔岛瘦〕 清·唐孙华《宫恕堂以诗见寄》:“文咏追陪惭岛瘦,酒杯酬劝厕辛迂。”

〔寒郊〕 元·张可久《小桃红·忆疏斋学士郊行》:“寒郊瘦岛,尘衣风帽,诗在灞陵桥。”

〔郊岛〕 元·白朴《水调歌头·予儿时在遗山家》:“怀沙千古遗恨,郊岛两诗囚。”

〔郊寒岛瘦〕 明·冯惟敏《新水令·访沈青门乞画》:“一行书铁画银钩,一联诗郊寒岛瘦。”

〔郊穷〕 清·顾绍敏《龙友王斗文小饮作歌》:“所疑云龙本一气,愈何轩达郊何穷。”

〔穷贾岛〕 宋·苏轼《是日宿水陆寺》:“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诗穷孟郊〕 元·张可久《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文魔贾岛,诗穷孟郊,酒困山涛。”

〔瘦岛〕 明·袁宏道《赠陈正夫》:“诗能穷人穷者工,瘦岛寒郊无饱顿。”


【词语郊寒岛瘦】  成语:郊寒岛瘦汉语词典:郊寒岛瘦

猜你喜欢

  • 帝俞

    源见“都俞吁咈”。指君王的旨意。唐高適《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隐轸推公望,逶迤协帝俞。”

  • 蘧车响

    同“蘧轮声”。南朝 梁何逊《早朝车中听望》诗:“蘧车响北阙,郑履入南宫。”

  • 坏裳为袴

    《南史.刘穆之传》:“武帝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穆之)反室坏布裳为裤往见帝。”袴,即袴褶之袴,上服褶下缚袴,外不用裘裳,便于骑乘,为军中之服。宋武帝刘裕攻克建业后,请何无忌推举一

  • 秋妇

    同“秋胡妇”。唐刘知幾《史通.浮词》:“夫探揣古意,而广足新言,此犹子建之咏三良,延年之歌秋妇。”【词语秋妇】   汉语大词典:秋妇

  • 勾心斗角

    见“钩心斗角”条。见“钩心斗角”。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因为……演出的目的是救助失学儿童,所以,团体的气氛相当融洽,没有互相排挤,~,争名夺利的事。”“勾心斗角”比喻人们之间各使心机、明争暗斗

  • 桑三宿

    同“桑下三宿”。清赵翼《喜吟芗至京》诗:“游踪预恐桑三宿,昔面微添鬓几丝。”

  • 握瑜怀瑾

    同“怀瑾握瑜”。明陈子龙《匡山吟寄灯岩子》:“握瑜怀瑾酬君恩,勒鼎铭钟人所羡。”并列 比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语本《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明·陈子龙《匡山吟寄灯岩子》

  • 凫鹤从方

    源见“断鹤续凫”。比喻顺其自然行事。《宋书.孔凯传》:“伏愿天明照其心请,乞改今局,授以闲曹,则凫鹤从方,所忧去矣。”主谓 野鸭和鹤都从属于各自品类。比喻顺乎自然行事。《宋书·孔觊传》:“伏愿天明照其

  • 斤斧

    源见“郢匠挥斤”。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词。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宁,亦勉率成篇,并自写呈上,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贻众诮。”【词语斤斧】   汉语大词典:斤斧

  • 参天两地

    《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孔颖达疏:“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揲蓍所得,取奇数于天,取耦数于地。”后因以“参天两地”为《易》卦立数之义。清俞樾《诸子平议.淮南子内篇一》“二阳一阴成气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