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长平坑赵

长平坑赵

指战国后期秦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败赵国并坑死被俘赵兵四十多万的事。比喻战败遭屠杀;战争残酷。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包围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北),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国,引起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赵将廉颇坚壁高垒与秦军对峙达三年之久,赵王屡次责备廉颇不出战,秦国又派人到赵国行反间计,散布秦国只怕赵括为将,不怕廉颇。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王中计,使赵括代廉颇为将,赵括空谈兵法,率赵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布置两支奇兵袭击赵军后路,赵军被包围,困守46日,赵军粮绝,士卒自相杀食,赵括率兵出战,被射死,赵兵四十多万人全部被俘降。白起认为赵兵容易反覆,如果不杀,会作乱,于是将俘赵降兵四十多万坑杀活埋。赵国从此实力削弱。后以此典形容战败失利。此典又作“秦坑”、“赵坑”、“长平失势”、“降卒秦坑”、“坑赵”。

【出典】:

史记》卷43《赵世家》1825、1826页:“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又《史记》卷73《白起列传》2333、2335页:“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上将军。”“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院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例句】:

唐·杜牧《东兵长句》:“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坑。”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宋·范成大《清息斋书事》之三:“长平失势见何晚,栗里息交归去来。” 清·顾炎武《将去关中别中尉》:“毒计哀坑赵,淫计虐用鄫。”


【典源】《史记·赵世家》:“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史记·白起列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今译】 战国时秦攻赵,赵将廉颇坚壁高垒与秦对峙,坚守不出,赵王屡次责备。秦又派人到赵国行反间计,散布秦国只怕赵括为将,而不怕廉颇。赵王中计,使赵括代廉颇为将。赵括为将后,出战不利,被秦将武安君白起围困,赵军绝粮,士卒自相杀食,赵括无奈率兵出战,被射死,赵军大败,四十万人全部投降,白起认为赵卒容易反覆,如果不杀,会作乱。于是将赵降卒全部坑杀活埋。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战败失利。

【典形】 长平失势、阬赵、秦阬、降卒秦坑、赵坑、坑中鬼、赵卒坑、长平败。

【示例】

〔长平失势〕 宋·范成大《清息斋书事》之三:“长平失势见何晚,栗里息交归去来。”

〔阬赵〕 清·顾炎武《将去关中别中尉》:“毒计哀阬赵,淫计虐用鄫。”

〔秦阬〕 唐·杜牧《东兵长句》:“上党争为天下脊,邯郸四十万秦阬。”

〔降卒秦坑〕 明·陶凯《长平戈头歌》:“当年赵括轻秦人,降卒秦坑化为土。”

〔赵坑〕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纵未移周鼎,何辞免赵坑。”


猜你喜欢

  • 恂恂善诱

    见“循循善诱”。汉·赵壹《报皇甫规书》:“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盖见幾而作,不俟终日。”【词语恂恂善诱】  成语:恂恂善诱

  • 东西南北

    源见“东西南北人”。谓飘泊在外,居处无定。唐睿宗《孔子赞》:“无岂匏瓜,东西南北。”见“东西南北人”。茅盾《漫谈文艺创作》:“而阿Q这个人物……并非以一、二人为模特儿,是~许多嘴脸的综合体。”【词语东

  • 湖海气

    同“湖海豪气”。宋刘敞《寄杨忱明叔》诗:“君有湖海气,沆砀凌牛斗。”【词语湖海气】   汉语大词典:湖海气

  • 批鳞

    同“犯鳞”。明吴应箕《定生以沈眉生疏草相示》诗:“怀忠必我友,羁旅直批鳞。”【词语批鳞】   汉语大词典:批鳞

  • 五经嘲笥腹

    源见“孝先便腹”。指弟子嘲笑老师懒读好睡。宋许月卿《次周尚书》诗之一:“幸免五经嘲笥腹,可无百尺进竿头。”

  •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此典指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回答楚考烈王的一席话,使赵国的威望提高,比九鼎宝器还要尊贵。后以此典比喻能言善辩之士的一席话就能成大事,其作用

  • 赤伏

    同“赤伏符”。唐张说《上党旧宫述圣颂》:“赤伏归于汉光。”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词语赤伏】   汉语大词典:赤伏

  • 羔羊素丝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传:“素,白也。紽,数也……大夫羔裘以居。”孔颖达疏:“毛以为召南大夫皆正直节俭……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

  • 三寸之舌

    马司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三寸之舌,即舌头。据《史记索隐》注释:“《春秋纬》云:“舌在口中,长三寸。”舌为人类使用语言的重要器官,舌做灵活运动,始能发出

  • 子玉铭

    《后汉书.崔骃传》附《崔瑗传》:“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文选》卷五十六东汉.崔子玉(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东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