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长沮桀溺

长沮桀溺

长沮(jù句)、桀溺:春秋时,楚国叶(今河南叶县)地两名避世隐者。 此典指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后以此典比喻避世隐居的高士,或逃避世事之人。 当时,孔子离开楚国叶地,返回蔡国(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在途中遇见长沮、桀溺并肩耕地,孔子看出是隐居乡间之人,就让子路(仲氏,名由,也字季路。孔子学生)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车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他是应该知道渡口之人呀!”桀溺问子路:“你是谁?”回答说:“是仲由。”又问:“你是孔丘门徒吗?”回答说:“是。”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与其跟随躲避暴君乱臣之人,还不如追随躲避乱世之人呢!”。此典又作“效沮溺”、“问津”、“沮溺”、“津难问”、“耦耕身”、“沮溺耕”、“溺沮耕养”、“长沮耕”、“耦耕”、“耦耕夙约”。

【出典】:

史记》卷47《孔子世家》1928、1929页:“去叶,反(同“返”)于蔡,长沮、桀溺耦(ǒu藕,两人并肩)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渡口)焉。长沮曰:‘彼执舆(驾车)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古时对男子尊称)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yōu yōu幽幽,随风飞起摇晃飘浮)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改变)之?且与其从辟(同“避”)人(坏人,指坏国君)之士,岂若从避世(逃避社会现实)之士哉!”

【例句】:

三国魏·王粲《从军诗》之一:“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宋·悔尧臣《表臣以阻水见勉》:“野叟津难问,贤人酒不空。”宋·苏轼《浣溪沙》:“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宋·苏辙《次韵王巩留别》:“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苏辙《又次韵游小云居》:“永远林栖真有道,溺沮耕养亦忘情。” 宋·陆游《春雨》:“相呼长沮耕,分喜樊迟圃。” 清·汪琬《计甫草至寓斋》:“耦耕知未遂,相顾倍伤神。” 清·金衡《过友人别馆》:“耦耕夙约行当践,有伴巢由合荷锄。”


【典源】《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 (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 (避) 世之士哉?’耰(you) 而不辍。”《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今译】 春秋时隐士长沮、桀溺在田中并排而耕,孔子从那儿路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拉着缰绳驾车子的那位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就是知道渡口的人啊。”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您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正是。”桀溺说:“大道崩坏,天下像洪水一样滔滔横流,谁又能改变它? 你与其追随那逃避恶人的人,哪里如追随逃避整个尘世的人呢?”说完,又埋头耕作。

【释义】 后以此典指避世隐居的高士; 或形容退隐田间,逃避世事。

【典形】 长沮耕、津难问、沮溺、沮溺耕、沮叟、溺沮耕养、耦耕、耦耕身、耦耕夙约、问津、效沮溺、问津人、偶沮溺、沮溺心、问耦耕、桀溺耦长沮。

【示例】

〔长沮耕〕 宋·陆游《春雨》:“相呼长沮耕,分喜樊迟圃。”

〔津难问〕 宋、梅尧臣《表臣以阻水见勉》:“野叟津难问,贤人酒不空。”

〔沮溺〕 唐·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沮溺耕〕 宋·苏辙《次韵王巩留别》:“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溺沮耕养〕 宋·苏辙《又次韵游小云居》:“永远林栖真有道,溺沮耕养亦忘情。”

〔耦耕〕 清·汪琬《计甫草至寓斋》:“耦耕知未遂,相顾倍伤神。”

〔耦耕身〕 宋·苏轼《浣溪沙》:“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耦耕夙约〕 清·金衡《过友人别馆》:“耦耕夙约行当践,有伴巢由合荷锄。”

〔问津〕 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效沮溺〕 三国·王粲《从军诗》之一:“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猜你喜欢

  • 京洛风尘

    同“京洛尘”。唐方干《送郭太祝归江东》诗:“京洛风尘久,江 淮音信稀。”【典源】《文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隆思辞心

  • 蓬岛三山

    同“三神山”。清龚鼎孳《减字木兰花.和阮亭题赵阆仙膳部小像》词:“豪气凌秋,蓬岛三山最上头。”

  • 天马歌

    参见:蒲梢骑

  • 一叶蔽目

    42` 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目光为细小的东西所蒙蔽,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全局。《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词语一叶蔽目】  成语:一叶蔽目汉

  • 盛筵必散

    俗语,与“盛筵难再”义相近。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主谓 盛大的宴会也要散席的。比喻良辰美景不会永远存在,总会消失。《

  •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

    天下难道会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吗? 旧指背叛父亲的人没有出路。语出《礼记.檀弓上》:“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

  • 青云独步

    源见“青云自致”。谓地位或学问等无与伦比。《白雪遗音.八角鼓》:“发悬梁,锥刺股;如囊萤,雪当烛,必不叫尔自辛苦。到后来,才得这万里鹏程,青云独步。”【词语青云独步】  成语:青云独步汉语大词典:青云

  • 韩伯複裤

    《世说新语.夙惠》:“韩康伯(韩伯字)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複裤(可套棉絮的夹裤)。’儿云:‘已足,不须複裤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

  • 一壶冰

    源见“玉壶冰”。喻品格高洁之人。唐李商隐《闻著明凶问哭寄飞卿》诗:“空馀双玉剑,无复一壶冰。”

  • 白首郎

    同“白发郎潜”。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训谕表衿子,名惭白首郎。”宋苏轼《次韵赵令铄》:“东坡已报六年穰,惆怅红尘白首郎。”【词语白首郎】   汉语大词典:白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