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河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花,名曰若木。”传说“若木”指神话中的大树,生长于西方太阳降落之处。后人诗文中常引此典代指太阳。唐.李贺《苦昼短》:“天
源见“东华软尘”。喻指繁华热闹的景象。宋高观国《烛影摇红》词:“行乐京华,软红不断香尘喷。”【词语软红】 汉语大词典:软红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
源见“泮林革音”。谓能在好环境下改变旧习者。清魏源《〈海国图志〉叙》:“大秦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鸮。”【词语泮鸮】 汉语大词典:泮鸮
《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相传为黄帝大臣)而友地典(相传为黄帝大臣),与之乎高睨而大谈。”高睨大谈,谓眼睛看着上面,大发议论。后以此为形容举动言论气概不同凡俗的典故。睨,音nì。张舜徽《清人文
乐( ㄧㄠˋ yào ):爱好。 聪明人喜欢水,仁人喜欢山。 古人认为“智者”活跃,故爱水;“仁者”安静,故爱山。 后也表示各有所好。语出《论语.雍也》:“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源见“孝先便腹”。形容人满腹才学。宋范成大《送闻人伯卿赴铜陵》诗:“折腰直为瓶无粟,便腹犹怜笥有经。”
源见“五羖大夫”。五张公羊的皮。后常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唐刘禹锡《说骥》:“繇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愈于五羖皮乎?”宋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借
同“冤禽”。唐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斯亦冤鸟尚思于衔石,愚公犹锐于移山。”【词语冤鸟】 汉语大词典:冤鸟
也作“异口同声”,形容大家的说法完全一致。庾炳之(388-450年)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为祕书、太子舍人。后迁吏部尚书,参与机密,一时权倾朝野,内外归附。庾炳之性强急,喜怒露于辞色。素无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