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鲁鱼亥豕

鲁鱼亥豕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文字因字形相似常常出现讹误,如把“亥”字错当“豕”字,把“鲁”字错当“鱼”字。后因以“鲁鱼亥豕”表示书籍在传写、刊刻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清.曹雪芹《红楼梦》一二〇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


并列 篆文“鲁”与“鱼”、“亥”与“豕”字形相近,古书传抄或刊印常易搞错。因以指文字在传抄或刻印中的错讹。语本《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者曰:‘晋师三豕过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又,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红楼梦》120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以及背谬矛盾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贬义。用于表示文字差错。→鲁鱼帝虎 乌焉鲁鱼 乌焉成马 三豕涉河 鲁鱼陶阴 别风淮雨。也作“亥豕鲁鱼”、“乌焉亥豕”。


【典源】《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抱朴子·遐览》:“故谚曰: 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今译】 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见读史记的人念:“晋师三豕渡河。”子夏纠正道:“不对,是己亥,因为己与三、豕与亥的形体相近,所以弄错了。”又古谚云: 书籍传抄多次,不注意便将“鱼”误写作“鲁”,将“虚”误写作“虎”。

【释义】 后以此典指传抄、刊刻中的文字错讹。

【典形】 辨鲁鱼、亥豕讹、己亥讹、鲁鱼、三豕、三豕渡河、豕鱼、鱼鲁、鱼鲁亥豕、鱼豕、正豕亥、三豕之疑、刊三豕、辨豕亥、鲁鱼舛。

【示例】

〔辨鲁鱼〕 唐·刘禹锡《秋萤引》:“槐市诸生夜对书,北窗分明辨鲁鱼。”

〔亥豕讹〕 清·钱谦益《南滁望滁阳王庙》:“故事亥豕讹,残书蠹鱼饱。”

〔己亥讹〕 清·黄鷟来《下龟山》:“丰碑尚纪庚辰绩,文学还疑己亥讹。”

〔鲁鱼〕 清·秋瑾《独坐》:“独坐凭窗自校雠,鲁鱼纵误倩谁谋。”

〔三豕〕 唐·骆宾王 《对策文三道》:“某谈谢二龙,识迷三豕。”

〔三豕渡河〕 清·丘逢甲《题崧甫弟遗像》:“三豕渡河岁云暮,送君韩江江上风帆张。”

〔豕鱼〕 清·王摅《雁字》:“飞错豕鱼还易辨,书成鸡鹜竟难分。”

〔鱼鲁〕 唐·元稹《错字判》:“苟殊鱼鲁相悬,宜恕甲由未远。”

〔鱼鲁亥豕〕 清·黄景仁《赠白下周幔亭》:“候虫时鸟偶嘈杂,鱼鲁亥豕纷��。”

〔鱼豕〕 明·高启 《赠墨翁沈蒙泉》:“一朝得此复何用,惭注鱼豕笺虫虾。”

〔正豕亥〕 宋·曾巩《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自笑正豕亥,更微注虫

鱼”


【词语鲁鱼亥豕】  成语:鲁鱼亥豕汉语词典:鲁鱼亥豕

猜你喜欢

  •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为,是。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元史·岳桂传》:“~,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词语民惟邦本】  成语:民惟邦本汉语大词典:民

  • 冬日与夏日

    《左传.文公七年》:“狄(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侵我西鄙(我,当指鲁),公(文公)使告于晋。赵宣子(晋赵盾死后谥宣子)使因贾季(晋中军帅)问酆舒(酆舒当是狄相),且让之(责其侵鲁)。酆舒问于贾

  • 学颦

    同“学捧心”。清 周士琦《思佳客》词之一:“从来怕见初弦月,才学蛾眉便学颦。”【词语学颦】   汉语大词典:学颦

  • 牛眠

    同“牛眠地”。清赵翼《为伟儿得葬地于金坛夏萧村感赋》诗:“忽欣来蝶梦,恰报得牛眠。”【词语牛眠】   汉语大词典:牛眠

  • 孙阁

    同“孙弘阁”。宋柳永《永遇乐》词:“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

  • 七件事

    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七种用品,宋代吴自牧《梦梁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词语七件事】

  • 埋琼树

    同“埋玉树”。明文徵明《夜读亡友刘协中诗》诗:“眼中堪恨埋琼树,天上徒闻有玉楼。”

  • 隋珠弹雀

    《庄子.让王》:“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所以之,是说要考虑施德施政的对象目的,也可以泛指行动的对象目的)与其所以为(所以为,是指自己的行动的方式方法手段等。这句是说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对象目的

  • 乘凤仙人

    源见“乘鸾”。原指乘凤飞去的秦穆公女弄玉,后用以美称公主。唐罗隐《升平公主旧第》诗:“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词。”

  • 山呼一万岁

    同“山呼万岁”。唐卢纶《皇帝感词》诗:“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