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原宪百结衣

    源见“原宪贫”、“百结”。谓文士清贫,衣多补缀。清方文《田居杂咏》之六:“颜子一瓢饮,原宪百结衣。”

  • 秃笔

    脱毛无锋的毛笔。文人也用为自谦之辞,说自己思钝文拙。唐代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歘( ㄒㄩ xū 虚):亦作“欻”,火光一现,形容刹那之间。【词语秃笔】   

  • 避世金马

    同“避世金门”。《北齐书.樊逊传》:“人有讥其靖默不能趣时者,逊常服东方朔之言,陆沉世俗,避世金马,何必深山蒿庐之下。遂借陆沉公子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述补 身为朝廷命官而逃避世务。

  • 车书

    源见“书同文,车同轨”。本指天下一统,制度划一。后引申指国家的文物制度;亦指推行文物制度。唐杜甫《题桃树》诗:“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已一家。”宋 李杲卿《孟邦雄墓志》:“朝廷得以车书陇右,开拓巴

  • 洗兵甘雨

    同“洗兵雨”。清黄景仁《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诗:“史官载笔书藏宬,洗兵甘雨倾蓬 瀛。”

  • 歌凤

    同“歌楚人凤”。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泣麟犹委吏,歌凤更佯狂。”【词语歌凤】   汉语大词典:歌凤

  • 不知涕之无从

    涕:眼泪。 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些眼泪。 形容涕泪交流的样子。语出《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夫子曰:‘予向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后多引作

  • 延平双剑

    同“延津剑”。元鲜于枢《念奴娇.八咏楼》词:“长溪西注,似延平双剑,千年初合。”

  • 西州路

    源见“羊昙泪”。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词语西州路】   汉语大词典:西州路

  • 智圆行方

    《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后以“智圆行方”谓智虑周到通达,行为端正不苟。明张居正《襄毅杨公墓志铭》:“维公之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