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鼎湖龙去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见“鼎成龙去”。


【典源】《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刘向《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今译】 黄帝采掘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铸成,有龙来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还有后宫及群臣七十多人也随之乘龙,龙飞升上天,其余小臣也扯住龙髯想随着升天,因为人多龙髯被拔脱,小臣们堕下,黄帝的弓也堕地。百姓仰望升天的黄帝,抱着遗弓及龙髯悲号。后世将此处称为鼎湖,称其弓为乌号。《列仙传》又说黄帝死葬于桥山,后山崩,发现棺内空空,没有尸身,只有黄帝的剑和鞋子。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追念帝王去世; 或以“鼎湖”、“桥山”等借指帝王诸侯的葬地。

【典形】 乘龙出鼎湖、从龙、鼎湖弓剑、鼎湖龙去、堕弓、堕乌号、弓堕、号弓、黄帝登仙、剑鼎、剑舄、龙湖鼎没、龙举、龙髯、攀龙、攀髯、捧弓号、桥山弓剑、遗弓、乘龙髯、泣龙须、云暗鼎湖、鼎湖龙髯、龙湖坠下人,鼎气成龙、太息乌号、坠地号弓、抱遗弓、遗弓泪、龙髯绝、泣龙髯、鼎湖龙、桥山、鼎湖悲、哭鼎湖、扳龙髯、冠剑闭桥山、哭桥陵、乌号厌世弓、先帝弓剑、吾皇骑龙、鼎湖飞龙。

【示例】

〔乘龙出鼎湖〕 三国·曹植《仙人篇》:“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从龙〕 宋·张炎《塞翁吟》:“看流水,意俱迟。且淡薄相依。凌霄未肯从龙去,物外共鹤忘机。”

〔鼎湖弓剑〕 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已葬鼎湖之弓剑,将游高庙之衣冠。”

〔鼎湖龙去〕 唐·杜甫《骊山》:“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堕弓〕 明·曹学佺《泰昌皇帝挽歌》:“雨泣将填巷,攀髯或堕弓。”

〔堕乌号〕 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未陪登鹤驾,已讣堕乌号。”

〔弓堕〕 清·王士禛《鼎湖原》:“轩辕铸鼎此荆山,弓堕龙髯不可攀。”

〔号弓〕 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黄帝登仙〕 魏·阮籍《清思赋》:“昔黄帝登仙于荆山之上,振咸池于南岳之冈。”

〔剑鼎〕 明·李东阳《中元陪祀山陵有述》:“天遗剑鼎神灵宅,地识河山表里形。”

〔剑舄〕清·朱彝尊《南镇》:“千载六陵余剑舄,帝乡魂断不堪招。”

〔龙湖鼎没〕 北周 · 庾信 《拟连珠》:“治身紫府,问政青丘。龙湖鼎没,丹灶珠流。”

〔龙举〕 明·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龙举空悲剑舄藏,海南漠北俱萧瑟。”

〔龙髯〕 唐·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虹影俄侵日,龙髯不上天。”

〔攀龙〕 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攀髯〕 明·夏完淳《细林夜哭》:“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捧弓号〕 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示述梦》:“仙成脱屣去,臣恋捧弓号。”

〔桥山弓剑〕 清·王夫之《得安成刘敉功书》:“故国衣冠涕泪残,桥山弓剑不重攀。”

〔遗弓〕 宋· 陆游 《孝宗皇帝挽词》:“访药三山远,遗弓万国悲。”


【词语鼎湖龙去】  成语:鼎湖龙去汉语词典:鼎湖龙去

猜你喜欢

  • 稿砧

    代称丈夫。清顾炎武《悼亡》诗: “独坐寒窗望稿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玉台新咏·古绝句》: “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稿: 稻草。砧: 砧板,古时行斩的刑具。古时罪人,

  • 摘山煮海

    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摘(tì):发,指开发。“摘山煮海”,意谓

  • 正心诚意

    《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以“正心诚意”谓心正意诚的道德修养。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说者以为武帝好大喜功而不知强勉学问,

  • 才倚马

    同“才高倚马”。宋杨冠卿《水调歌头.赠维扬夏中玉》词:“气吞虹,才倚马,烂银钩。”

  • 范甑生尘

    汉代范冉,字史云,曾为莱芜长。后隐居守贫,有时断炊。闾里为之歌日:“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以形容其贫困之状。甑:瓦钵,盛饭之具。见《后汉书.范冉传》。

  • 忘味

    同“忘味三月”。宋王禹偁《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词语忘味】   汉语大词典:忘味

  • 谦益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后以“谦益”称谦虚。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教颓俗变以来,士君子……谦益虚逊之道消而骄慢荒怠之风炽。”【词语谦益】   汉语大词典:谦益

  • 之子于归

    之:这。子:古代通称男女。于归:出嫁。 泛指妇女出嫁。语出《诗.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明.周履靖《锦笺记.选宫》:“之子于归非等闲,达权通变也还谙,马背不如牛背稳,篮舆番胜板舆安。”

  •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荓:通“抨”,击。辛螫( ㄓㄜ zhē ):毒刺刺人。 不要去打蜂,自己招致蜂子的刺螫。 比喻不要自招祸乱。语出《诗.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汉.王符《潜夫论.慎微

  • 正始体

    指三国魏正始间(240-249)嵇康、阮籍诸人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和当时风行的玄言诗不同,世称“正始体”。【词语正始体】   汉语大词典:正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