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关

三关

①三国蜀汉阳平关(今陕西宁羌县西北)、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的总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

②又称义阳三关。南北朝时黄岘、武阳、平靖三关的总称。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 《南齐书·州郡志》 司州:“(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③五代周以益津、瓦桥、高阳为三关,关北属辽。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瓦桥关即今雄县。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今霸州市东信安镇),无益津关。

④一名外三关。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即内三关),并为京师屏障。北边有事,必分别戍守之。

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后汉书·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上党关在今屯留县(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


三个关的总称。(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均在今山西省。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市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即此。 (2)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江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3)即黄岘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平靖关(今信阳市西南)、武阳关(今罗山县南)。均在今河南省境内。见“义阳三关”。(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均在今河北省。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益津关在今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而无淤口关。(5)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猜你喜欢

  • 黄狮渡

    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黄狮边。《清一统志·抚州府》: 黄狮渡 “在金溪县西南四十里”。

  • 新田营

    ①即今湖南新田县治。《清一统志·永州府二》: 新田营,“今新田县治。明万历二年置,以防宁远东北瑶洞。崇祯十二年,郡守晏日曙以其地山峦层复,民染瑶俗,建议分宁远南北二乡十五都置县,即新田为治,因名”。②

  • 蒋陵

    又名西陵、孙陵。俗名松陵冈。三国吴大帝孙权陵墓。又称吴大帝陵。在今江苏南京市钟山之阳梅花山上。《寰宇记》 卷90上元县: 吴大帝陵 “在县东北蒋山南八里。按 《丹阳记》: 蒋陵因山为名”。《晋书· 苏

  • 竹格渚航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镇淮桥西。唐许嵩《建康实录》卷6:东晋太宁二年(324),王敦将沈充、钱凤犯建康,“分军从竹格渚济水”,至宣阳门。

  • 汤峡河

    一名汤洋河。在今湖北保康县西。《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汤峡河“在县西三十里。水温可疗疾”。

  • 革赍

    在今四川甘孜县东南。清雍正七年 (1729)置革赍土百户。

  • 大酉山

    ①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大酉山,“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②在今湖南辰溪县西二十里。中有大酉洞,深广二里。《清一统志·辰州府》 “大酉山”条:“又辰溪县西二十里有

  • 长卢山

    在今福建平和县北。《方舆纪要》卷99平和县:长卢山在“县北十里。县之主山也”。

  • 库利川

    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库利川“川侧土田沃衍,五谷丰饶。羌人称贮旧谷为库利,因以名川”。

  • 北淯郡

    北魏置,治所在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南召县及方城县西部地。西魏改为蒙州。北魏置,治武川县(今河南南召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南召县地。西魏改置蒙州。